专题专栏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信息调研
《永组信息》2012年第14期
来自: 2014-05-06 08:27



永组信息

 

14

(总第497期)

2012726

 

近期党建工作动态

宁远县:选派“第一书记”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村情与干情相结合,确保“选得准”。年初,深入到全县687个村调研摸底,全面掌握村级组织建设的第一手资料,按照“五个好”标准,对村党支部进行分类定级,建立村情台帐。为选派到最合适的干部,坚持“三个优先”原则,即:有农村工作经验者优先、有涉农专业技术特长者优先、有培养潜力的年轻干部优先,从县直单位选派86名干部,乡镇机关选派443名干部下村担任“第一书记”。 在安排驻村时,注重把干部优势和村情实际相结合,信访维稳压力大的村,选派信访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担任“第一书记”;经济发展有后劲的村,选派经济部门的干部担任“第一书记”。二是激励与管理相结合,确保“管得住”。县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对选派人员实行双重管理,明确“第一书记”每个月驻村不少于20天,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乡镇党委每月1日定期召开“第一书记”工作汇报会或座谈会,听取“第一书记”工作情况汇报,帮助解决“第一书记”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出台《宁远县“第一书记”管理办法》,不定期督查“第一书记”工作,每月下发督查通报,总结经验,鼓励先进,督促后进。“第一书记”与派出单位工作关系脱钩,党组织关系转移到派驻村,工资、奖金、福利在原单位发放,每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年终,对“第一书记”进行综合考核,作为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三是服务与引领相结合,确保“干得好”。“第一书记”进驻村后,第一时间深入农户走访调查,围绕班子情况、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等情况帮助群众想点子、找出路。九疑山瑶族乡下洞村“第一书记”王军生通过实地调查,充分发挥九疑山舜帝陵旅游优势,引导该村大力硬化、绿化和美化,全面发展“农家乐”旅游;柏家坪镇、冷水镇、仁和镇的78个村创新土地流转方式,种植烤烟37000亩;清水桥镇、九嶷山瑶族乡的21个村依托竹木优势,开发经济林4120亩,发展农村竹木企业26家。

冷水滩区:实行“三色预警”分类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为扎实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冷水滩区对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推行了以“先进支部亮绿灯,一般支部亮黄灯,后进支部亮红灯”为主要内容的“三色预警”机制。一是在调查摸底中找出“软肋”。区委组织部印发《全区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实施方案》,分领域、分行业制定分类定级参考标准。各党(工)委从党支部入手,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就组织设置情况、班子配备情况、制度建设情况、经费场所保障情况、作用发挥情况等重点内容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状况,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打牢基础。二是在分类定级中定准“坐标”。规范分类定级操作办法,严格按照“基层党支部自评、党员群众测评、上级党(工)委评定”程序,采取百分制评分形式,将全区行政村、城市社区、机关、学校和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不同领域的755个基层党组织分为“五类三级”,实行绿、红、黄三色预警,绿色为一、二类先进支部,黄色为三、四类一般支部,红色为五类后进支部,其中一类支部151个、二类支部288个、三类支部196个、四类支部74个、五类支部46个,分别占总数的20.5%39.2%23.9%10.1%6.3%三是在整改提高中明晰“思路”。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对先进的抓巩固提高,注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一般的抓推动晋级,侧重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对后进的抓整顿转化,突出改变软弱涣散面貌。通过整改落实,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提高,普遍实现“先进党组织上水平、一般党组织上台阶、后进党组织变模样”的晋位升级目标。

蓝山县毛俊村: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抓支部,强堡垒,社会治安由乱到治。毛俊村有村民103姓,846户,素有“湘南百家姓第一村”美誉,现有常住人口5100余人。村党支部针对村情民意复杂的现状,充分发挥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建立了党员分片包干联系群众制度,全村67名党员,每人联系10户村民,结对帮扶1名困难户,并对贫困村民和年满60周岁的村民发放生活补贴。同时,采取支部包组、干部包户、党员包人的办法,对村民进行政策法制教育,对重点人员进行训诫谈话,对顽固分子依法严厉打击,村里的社会治安越来越好,成为了“全省民主法制建设示范村”。二是抓投入,上项目,集体经济由弱到强。通过整合资源、以地生财、滚动开发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兴建商业铺面23间,农贸市场1个,自来水厂1个和村级客运站1个,既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又为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渠道。村集体经济由2005年前的不足2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320万元,村固定资金达到2000万元。三是抓产业,惠民生,群众生活由贫到富。毛俊村竹木资源丰富,长期以来,村民主要靠做竹木手工活赚钱为生。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村支部明确了“农业养村、工业强村、商贸活村、和谐稳村、文化美村”的发展思路,走产业化发展路子,引进竹木加工企业85家,年产值近2亿元,为村民创造就业岗位500多个,增加集体收入100多万元。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成立了生猪、葡萄、香芋合作社,全村基本形成了以工、贸、农、林为主的产业格局,从事非农产业的1200多人,村民增收路子越来越宽,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00元。先后荣获“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省委组织部,市委常委,市人大、市政协主要负责同志

送:市委办,部领导

发:各县区委书记,各县区委组织部,本部各室

(共印60


主办:中共永州市委组织部  承办:中共永州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  湘ICP备14003970号-1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211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