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组信息
第12期
(总第495期)
【组织部长调研手记】
扶贫就要扶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中共宁远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军君调研手记
水市镇卜家村是水库移民村,总人口580名,其中党员13名,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亩,是市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建设扶贫工作重点村,为掌握建设扶贫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我决定到该村作一次专题调研。
来到水市镇香花铺办事处,该镇党委书记胡红灯介绍说:“由于前段时间雨水太多,山洪暴发冲毁了简易公路必经的一座
爬上近百米高的水库大坝,大家都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走上坝顶,往下一看,天旋地转,如临深渊。
乘船半小时才到村里,我们直接来到了村级活动场所兼学校的工地现场,正好驻村工作队员陈咸阳、欧阳茂军和村支书卜成忠都在工地监工。
我问村支书卜成忠:“现在村里最需要驻村工作组帮助解决的是哪几件事?”
“第一是建学校,第二是修村道,第三是帮助村里发展产业。”
“现在村里没有学校,30名适龄儿童只有到30多里外的水市镇读小学和幼儿园,因为孩子们太小,他们的爷爷奶奶只得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在那里陪读,爸爸妈妈在家里做事或者到外面打工,一家几口分住三、四个地方,有家不能住,亲人不能聚。”说到这里,一向以硬汉出名的卜成忠眼眶红红的,说不出话来。
我知道,山里人苦,但想不到山里的孩子们更苦。他们上学先是坐半个小时的机船,再经过水库大坝,然后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学校上课。
看到学校建设进度缓慢,我当即叫人找来了学校的承建人骆珍旺问原因。
骆珍旺说:“年初,建设扶贫工作组要求我9月1号前交付使用,我也承诺按期完工,但上半年雨水太多,路毁了,桥垮了,运不进建筑材料,我心里也急得在跳。昨天开工用的钢筋、水泥都是先请货车拉到水市水库大坝脚下,然后再请人一包一包背上100米高的大坝,再装到机船上,运到村里码头,再背下船来一点一点运到工地的,材料成本整整翻了一倍多。”
“按现在的成本算有多大的资金缺口?”我问道。
“至少有6万元。”骆珍旺答。
为了对卜家村孩子们的求学现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我决定让村支书卜成忠带路去实地了解,并要求学校的承建老板骆珍旺一同前往。
坐船返回到水库大坝码头再上车,七拐八弯终于来到目的地。看到村支书卜成忠来了,租住在这里陪读的蔡求女、蔡金旺、潘玉荣和花盘洞村的欧满娇陆续聚拢来,你一句我一句地诉说着孩子们在这里求学的艰辛。
“在这里读三至六年级的每天要走三、四里路才能到中心小学,读一、二年级和幼儿班的要走六、七里路。路上人多车多,我们每天都提心吊胆。”蔡求女快言快语。
“你们为什么不在离学校比较近的地方租房子住呢?这样孩子们上学也方便、安全些?”我有些不解。
“我们倒是想,就是租金太贵,不划算,在这里租两间一年才360块,而在学校附近租一间一个月就要160块,水市街上更贵,我们哪里租得起?如果我们村子里有学校,这笔开支就不必出了,我们就可以在家里种田打鱼忙生活,一家人也不用这么分开了。”
“特别是秦建荣老人家,79岁了,背又陀,出不了街,种不了地,如果住在村里的儿子不送菜送米来,我们又不给些米送些菜给她,她和9岁的孙子就只有挨饿。”
“记得不久前,建荣老人家53岁的儿子帮着送菜送米来,下午回家时正赶上大暴雨,又没船了,打起一把烂伞在暴雨里深一脚浅一脚的走了三个多小时,一回到家就病了,在床上躺了整整一个星期才下得了床。”
……
说着说着,秦建荣和潘玉荣两位老人家就哭了。我知道,这些话触到了她们心底的痛,勾起了他们心底最心酸的回忆。
听着、看着,我们几个都忍不住要流眼泪,如果村里有学校,他们就不会这么苦。我当场表态一定设法帮助村里争取5万元学校建设资金,同时要求驻村工作组和村里也要想办法,广泛发动群众,党员要带头,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我对骆珍旺说:“不管怎样难,一定要抓紧时间,加快进度,资金有困难,我们与村里一起来想办法,一定要争取如期完工。”
骆珍旺诚恳的说:“刘部长,您这么关心山里的孩子,我就是赔进老本,也要想办法加快施工进度,多请几个师傅,保证赶在9月1号前把学校建好!”
……
回家的路上,我在想,扶贫就要扶到老百姓的心坎里,建好学校是卜家村的人心所向,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件实事办好!
报:省委组织部,市委常委,市人大、市政协主要负责同志 送:市委办,部领导 发:各县区委书记,各县区委组织部,本部各室 |
(共印6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