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玲玲 成丹丹 欧佳玲 袁志圣 实习生 王心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近年来,永州锚定在全省科技版图中提升分量的目标,以“车用抗冲击高阻燃纳米复合材料研发”“钒钛磁铁矿深还原技术攻关” 等十大科技创新项目为重要抓手,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赛道上奋勇疾驰,成功撬动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能。
截至3月底,永州十大科技创新项目已完成总投资2.15亿元,申请专利9件,授权专利1件。永州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产业发展的画卷上挥毫泼墨,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技术突破——
铸就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引擎。
走进湖南金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看似平凡的厂房内,石灰石原材料经加工,摇身一变成为高精尖的纳米碳酸钙,广泛应用于5G、汽车、地铁、电子、家电及新能源等众多领域。作为湖南省唯一的纳米碳酸钙研发生产企业,金箭凭借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常温法高性能纳米碳酸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更通过创新开辟新赛道。
“我们研发的阻燃塑料粒子,能耐受1300摄氏度高温,量产后价格不到进口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 4月25日,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曾小英自豪地向前来参观的商客展示企业研发成果。这粒看似普通的纳米复合材料,不仅是打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成果,更折射出永州十大科技创新项目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
在其他关键技术领域,同样涌动着创新的热潮。
湘江科技聚焦“钒钛磁铁矿深还原技术攻关”,旨在提升钒钛铁矿中战略性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水平;鲁丽木业通过“新型阻燃竹木复合材料研发”,破解我国木材资源紧缺难题;市农科所开展“出口蔬菜品种繁育及规范化栽培示范”,助力蔬菜种子国产化替代。这些项目各展所长,共同推动永州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工艺革新——
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工艺优化能有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4月30日,在宁远高新区福源工业园,湖南锂都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正开足马力,一张张薄膜从生产线上产出,看似普通,却蕴含巨大的经济效益。
这家2023年8月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一年多时间便建成7条固态电解质隔膜生产线和3条锂、钠电池生产线,2024年产值达2亿元。
“我们的涂覆隔膜厚度偏差控制在0.1um以内,180摄氏度高温收缩率不到2%!”湖南锂都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永杰介绍,其生产的固态电解质隔膜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优异,成功攻克锂钠电池针刺起火和爆炸的行业难题。目前,公司与中南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合作,主攻固态电解质隔膜技术、钠电池技术。全线投产后,可实现年产隔膜8亿平方米、正极材料1万吨,锂、钠电池1.5亿支,带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在湖南紫金锂多金属新材料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车辆穿梭,工人忙碌。该公司的“低品位锂云母矿综合回收及应用”项目,将锂云母制备电池级碳酸锂的成本降至每吨7万元,比国内同行低2至4万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平台提质——
夯实创新根基
科创平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载体。
“这台神经调控机器人目前全国仅四台,可基于脑网络组图谱个性化绘制技术实现精准靶向调控,提高诊疗效果。”在位于永州市中心医院内的永州市中科脑健康与智慧医疗研究院经颅磁刺激治疗室,神经内科副主任周颖正利用神经调控机器人为患者治疗。在旁边的脑疾病精准诊疗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开展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基因APOE基因检测,协助预测患病风险。
由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永州市中心医院和湖南科技学院共同组建的永州市中科脑健康与智慧医疗研究院,借助中科院蒋田仔院士团队科研力量,初步建成基因检测、脑疾病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平台,已经启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生物标志物筛选”等项目研究。
与此同时,为提升蓝山皮具箱包生产水平,蓝山县政府组建“皮具箱包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系统开展地方特色中药品种培育和筛选研究,湖南科技学院联合时代阳光药业打造“中药大品种培育研究与应用”项目,依托科创平台,为企业产业技术提升提供有力平台支持。
科技强则产业强。
从实验室到产业园区,从前沿技术攻关到成果加速转化,我市正以十大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推动“实验室—生产线—应用场”全链条贯通,以科技之光照亮永州高质量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