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要闻 > 区县动态
索引号: 431100067/2019-01503 分类:  
发文机关: 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发文日期: 2019-03-01
名称: 祁剧:祁山丛林中的天籁之音
文号 :    
祁剧:祁山丛林中的天籁之音
2019-03-01           来源: 永州新闻网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祁剧

如说每一段戏曲,都有一段是曾相识的故事或过往,或深沉或高亢,或久远或悠扬,在历史的过往中,拾掇那些不曾走远的时光,我们发现,在湘楚大地上,也是墨宝无胜,浅吟低唱出了历史的华章,祁剧变成了那个乐章或音符,我们寻着当下的脉络,去追寻其迷人的过往。

雅韵兴故里,祁剧祁活历久弥香

祁剧,湖南省传统地方戏剧种之一,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她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祁阳民间称(dai),就是大班子的戏曲,宏大而场面广阔。40年前,其流传区域较为广泛,除衡阳、永州、怀化、邵阳、郴州等有祁剧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剧班社还到外省演出,一度形成祁阳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如今,祁剧之花正日益鲜艳、清香四溢。

祁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5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戏剧舞台的活化石。作为湖南历史最久、流传地域最广的地方剧种,现存有900多出传统剧目。连台本戏《目连传》、《精忠传》、《观音戏》、《西游记》和《夫子戏》等,是祁剧最具有代表性的高、昆传统剧目。一些有名的剧目如《昭君出塞》、《孟丽君》、《闹严府》、《牛皋毁旨》、《访贤记》、《包公坐监》等,连普通老百姓也能唱上几段。

历史学说上,虽然讲祁剧源于弋阳腔,话说是明朝初传入祁阳后,因为与地方说唱曲艺相融合后,在祁阳就逐渐形成自己的自己的风格。在中国的戏曲上,说、学、逗、唱,是基本武艺,在祁剧中,现行的角色行当可以分为生角、小生、花脸、丑角、正旦、小旦、老旦七行。除了角色各异,据说当时的班社分别也大,有科班、中班、江湖班三种区分。

不要小看,三班分立,其实这恰恰构成了日后祁剧宏大长远流畅的骨架,这三驾马车,也是日后,中国湘南地方戏曲——祁剧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那些科班学徒,以一般艺员身份入科三年才满师,期间的活动都在科班内,但是这些初级学徒都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地理养人,时间塑造才,早期的科班大多数在祁阳的白水、零陵、祁阳等地,这几个地方的孩子能吃苦,能耐劳,身体底子好;中班,一般在学徒出科后,还要再帮师三年,这三年是跟三年,苦三年,真正长进的大三年,为什么说是大三年,跟师傅走三年的江湖,比在圈里学五年还要管用,他们在中国期间一边唱戏,一边学戏,虽然收入微波,但是,功力长进很快。

江湖班,其实,最早的江湖班是老春花班,在康熙年间就在武岗一带进行演出活动。乾隆年间有诸如庆芳班、瑞华班、新喜堂班等光绪年间著名班社有荣庆班、老永和班等。清朝末年的四喜班、荣庆班、老永和班和天仙园,合起来被称作四大名班,他们是祁剧品牌走出的招牌,也是号召力,他们的存在或发展壮大,为日后祁剧名声高开高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戏里乾坤大,历史交融岁月沉淀

如果硬要,追上时间的车辆,沿袭祁剧的历史沧桑,作为祁剧的北路武功,大约从明末清初之际传入湘南的祁阳,尔后,在清代中期,,这种新兴的北路声腔已十分盛行。自从北路传入以后,祁剧便成为高、昆、弹综合性的大剧种了,套路八方,只打一路。

在音乐艺术上,祁剧声调高亢,独具特色,乐器主要有高音战鼓、帽形燥鼓、硬弓祁胡等。为适用这种高声调,故须生用沙音,以显其苍老;小生用子音,以显其文秀;旦角用窄音,以显其秀媚;花脸用霸音或喝音,以显其粗豪。祁剧脸谱通常以红、黑、白三色为基色,调色开脸,从鲜明的色调、纵情的线条、精巧的图案、生动的写意中,把不同人物形象勾画得栩栩如生。祁剧的表演风格,就弹腔戏而言,粗犷而朴实,动作幅度大,唱腔慷慨沉雄,富于山野气势。高、昆戏则表演细腻,唱腔委婉柔美,具有人物的文雅蕴籍风致。祁剧的马路在戏曲表演中最有特色,各个行当根据角色的不同和剧情的需要而改变马路的风格,既丰富多彩,又别具一格。

在表演艺术上,祁剧具有粗犷、夸张、朴实的特点,动作讲究眼、鼻、胸、手指、脚尖的配合一致和匀称协调,必须符合一定的规格,称为归子午。祁剧的表演有一套本剧种特有的严格程式:例如亮相就规定要在撩袖、抖袖、整冠或者整鬓之后再进行;开衫子则可以分为全衫子和半边衫子;表现将校辕门侯差和武将出征前的战斗的准备,动作程序繁杂,规格严谨,难度很高,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来描述再恰当不过。

无论是在祁剧界,或是文化届说的三去赣南,但是道光帝时期,艺人龙明信带领的新福祥班在江西宁化著名一时的演出,就认为日后祁剧浪漫多彩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如果说祁剧是一张清秀的脸庞,那么,民国时期,祁剧第一个女子科班丽华班于1933年在祁阳洪桥创办的祁剧社团,就是这张脸庞的红豆痣,奇秀而明显,彰图而有力。在浯溪河畔的晚场,犹如最后一抹红霞的晚去,那些不曾不被历史书写的故事或情怀,成为了祁剧创作与历史演义的最好的题材;也许,你的一个转身,就是百年,祁剧犹如拰墨一样,着唱上去,犹如磨墨易浓而不干生涩,触碰其声色犹如荡笔提锋而不损毫分的音色。

勾勒历史的线条,或粗细不匀,但是,各个历史时期中,祁剧受到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毛主席曾亲自为祁剧《昭君出塞》修改唱词,1987年在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国际目莲学术研讨会上,放映了祁剧《目莲传》部分录相,尔后,2001年,祁阳县祁剧团在北京录制了《黄忠带箭》、《打草鞋》、《叫街生祭》、《尼姑辞庵》四个折子戏,更是成为了地方戏曲的经典名段。

备忘历史,我们很难从一点点故事里,聆听完这段段被祁剧说唱的传承,哪怕,我们在时间的落座间先走,也未必能赶上它幽雅的花腔或色调,未来,也许,只有陈年的老酒和浯溪的摩崖石刻,才能书写出这一段祁剧的满腔豪情。

梨园绽芬芳,流派各语晚风来唱

祁剧,比京剧的历史还早400年的地方剧种,祁剧占据了永州、衡阳、郴州、邵阳、怀化、娄底等大半个湖南省的地盘,它长盛不衰,并非它仅仅剧情丰富,而是它包含诗情画意的演唱和扎实的剧目色彩。

祁阳人向爱歌舞,民歌小调极为丰富,在弋阳腔与祁阳民歌小调、祭祀歌舞相融合后,这种高腔小调的唱法,别有以风味了;祁剧虽然有高腔、昆腔、弹腔3种声腔,但是,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官话,演唱时鼓师、唢呐等多重的配合,现场一片恢弘。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2008年,祁剧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电子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或戏曲的冲击很大,文化面临被冲击,甚至被瓦解的局面,但是,敢于创新的祁剧人,也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在表演形式上着力于现代艺术形式的结合,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相结合,同时,也积极改革演员发声和演唱方式,除小旦、正旦采用真假嗓相结合外,其他角都采用原声本嗓,在演绎和唱法上下新功夫,现代的音响设备结合当前的音乐与舞美设计手段,祁剧重新设计与融入大量的现代元素,进行新一轮的剧情剧目,舞美的审美挖掘。

历史的长河,浩浩汤汤,顺其者昌,逆其者亡,大道自古多沧桑。历史要演绎,文明在向前,文化在发展,祁剧也随历史一道滚滚向前,挥舞着传承与创新的长袖!

祁剧的未来,在哪里?在人民群众中,在老百姓的耳朵里,在大家的聆听与传承里,所有生活的美好,都藏在诗句里,藏在戏文里,藏在欢呼声与掌声里,她动人的一颦一笑将让世界听见。没有传承的文化是没落的,没有承接的戏曲是散场的。作为湖南大戏的祁剧,安身立命在哪里?就在历史与现实里,在不断创新与适应里,发扬优良的文化不断,推动发展的步伐不停,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推进,古老的祁剧将迎来新生。


(齐兰贵,中科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荷洁,湖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安全与健康工作部部长,民进会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 顶部

主办单位:永州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湘永路218号(市体育中心)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永州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版权所有  
政府网站标识码:4311000004 湘ICP备05009375号   联系电话:0746-8365355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