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索引号: 4311000024/2025-36549 发文日期: 2025-09-24 发布机构: 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主题词: 卫生健康
统一登记号: YZCR—2025—01003 信息时效性: 待评估 文号 : 永政办发〔2025〕8号
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永州市培育大健康产业若干措施》的通知
  • 2025-09-24 09:07
  • 来源: 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布机构:永州市数据局(营商环境建设局)
  • 【字体:    

YZCR—2025—01003

永政办发〔2025〕8号

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永州市培育大健康产业若干措施》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管理区,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永州市培育大健康产业若干措施》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9月24日


永州市培育大健康产业若干措施


为加快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推动“健康永州”建设,培育新兴支柱产业,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湖南省培育大健康产业工作方案》(湘政办发〔2023〕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以下措施。

一、发展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一)推广中药材种植。重点打造厚朴、黄柏、青蒿、山苍籽、迷迭香、重楼、玉竹、黄姜等特色优势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产供销共建”方式,参与省级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建设,鼓励中药生产企业自建、共建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生产基地。支持重点乡镇建设一批集中连片、生态化种植、机械化作业、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化生产基地,支持道县厚朴打造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抓好冷水滩区、零陵区“湘九味”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二)推动药品制造赋能。加快推进“湘九味”蕲蛇粉项目、仟亿紫薇山(湖南)药业有限公司血液透析液(粉)生产项目建设,强力推动万众制药中成药生产基地及基本药物配送中心项目尽快投产。壮大永州特色药材、道地药材产业及深加工规模,打造产业集群。

(三)支持瑶医药创新发展。推进瑶药标准研究与制定,构建瑶医药产业体系,打造瑶医药产品生产基地。持续深化与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协同合作,加强瑶医药产品研发与转化应用。

(四)加强技术研发。支持优势企业深化与中药种植及加工企业的合作,推进“原辅料+生产”一体化发展。推动体外诊断产品、高性能诊疗设备及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医用材料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可穿戴智能设备、基因检测、新型防护用品等领域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基本实现主流医疗装备有效供给,提升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

(五)加强医药物流和零售服务。健全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加快完善医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医药流通骨干企业。规范发展专业化第三方医药配送服务。支持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覆盖全市的连锁网络。推动医药传统零售模式转型升级,构建“医药零售+中医服务”“互联网+医药营销”等新模式新业态。提质搭建进出口服务平台,调整完善“一站式”进出口服务措施。

二、壮大健康食品行业

(一)深化农产品加工。深挖特色资源,提升加工能力,注重打造行业标杆。围绕健康食品、休闲食品、食品添加剂、产品购销流通等重点环节,建立健全“四库一清单”(产品信息库、企业信息库、供应商信息库、客户信息库和产品购销流通清单),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集聚一片”的“葡萄串效应”,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三品”标杆企业。

(二)推动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利用永州玉竹、罗汉果等药食同源药材资源,开发代用茶、即食膏方、养生汤料包等便捷化产品。深入挖掘瑶族医药养生文化,探索建设瑶医药膳体验馆。打造永州药食同源创新中心,重点攻关低温萃取、膜分离等绿色提取技术。支持企业开发中药多糖、黄酮类等功能性成分提取物,应用于抗疲劳、增强免疫力等保健食品的研发。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升级为健康养生食品。

(三)深化功能食品加工。发展方便营养型食品,推动传统食品工业化、健康化发展,推广永州米粉、东安鸡等地方特色食品工业化生产加工,开发低盐低脂即食米粉、真空包装风味卤制品。利用葛根、茯苓等原料,研发降糖降脂代餐粉、护肝解酒咀嚼片等功能性产品。开发适应健身、母婴、银发群体的定制化食品。创建省级药食同源重点实验室。建设永州国际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共建“种植基地+加工园区+冷链物流”跨省合作样板区,争取“湘品出湘”专项通道。

三、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整合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发挥市级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县级医院在县域医共体中的龙头作用,打造“15分钟就医圈”,补齐基层医疗服务短板。建立职业院校和其附属医疗机构设备共享机制。

(二)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和副中心建设。支持市中心医院建设市级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市中医医院建设市级中医急救联盟和市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依托县人民医院建设市域医疗卫生副中心;依托县中医医院建设市域中医医疗副中心,在南部县推动建设1—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依托乡镇卫生院建设县域医疗副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医院。

(三)加强专科性医疗中心建设。依托市中心医院建设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区域病理检测中心,依托市中医医院建设市康复中心,依托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市口腔医院,依托市妇幼保健院建设市妇幼保健中心和市妇女儿童医院,依托市疾控中心建设市职业病防治医院,依托永州皮肤病医院建设市级皮肤病专科医院,依托市第四人民医院建设老年病医院。

(四)加强重点专科建设。针对重大疾病加强核心专科建设,在中心城区建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基地,构建覆盖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专科服务体系。加强县市区基础专科建设,根据区域规划和疾病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专科。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提升医院专科核心竞争力。

(五)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推行脑卒中、骨伤病等康复病种住院按床日付费,强化政策协同,探索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与中医医保支付改革、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有效衔接。

四、强化健康管理服务

(一)提升健康体检能力。结合精准医疗和健康医疗大数据,重构健康体检产业,满足多样化和差异化服务需求。鼓励和引导专业健康体检机构连锁化、集团化经营,培育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健康体检机构和品牌。开展疾控机构社会化服务试点。

(二)提升中医保健能力。建设市级中医治未病中心、县级中医治未病科室,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中医治未病服务。建设市级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实训基地,推进中医康复中心建设,推广一批中医康复方案,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制定推广适宜的中医药签约服务包。

(三)提升康复服务能力。建成以康复医院、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推动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实现康复医学科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设康复医疗服务床位。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医院。推进市脑科医院建设市级精神医学中心和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四)提升医疗照护能力。将医疗照护纳入全市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持续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医疗照护需求和供给。推动组建专业团队,鼓励引进优质医疗照护服务机构,满足老年人健康恢复需求。成立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和质控中心,建立专家库和行业协会。落实新建居住区按每千人6个托位的标准建设任务,公立机构托位比例达到30%。

(五)推进健康保险。促进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互补衔接。支持保险公司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的各类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健康保险产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鼓励商业保险积极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建设。支持保险公司发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六)加强健康人才培养。推动健康产业实用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深度合作,培育一批健康领域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中医药“神农人才”工程,依托职业院校、老年大学等建设一批健康产业实训基地。

五、促进健康产业跨界融合

(一)促进康旅融合。以承办第七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着力提升“健康+旅游”产业融合水平。推动优质医疗机构、旅游服务机构和旅游休闲基地深度合作,参与建设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实施“森林康养+”行动。整合市级公立医院和市福利中心资源,统筹建设生态医疗康养城。加快江华瑶族自治县千年瑶寨桐冲口中医药康养旅游省级体验基地建设。联合湘桂粤赣“四省九市”协同推广“养胃之旅”“瑶寨康养之旅”等康养旅游精品线路。

(二)促进医体融合。加快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重点推进宋家洲体育公园、湘江西路体育公园、潇湘步道(永州段)、市青少年运动训练基地(市水上运动服务中心)、宁远县莲花山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着力培育山地、水上、汽摩、航空、极限、马拉松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支持创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体育俱乐部品牌。高质量举办中国龙舟公开赛、半程马拉松等体育赛事。

(三)促进医养融合。推动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100%。支持公立中医医院至少建成1家紧密型医养结合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当地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实现全覆盖,将市中医医院打造为医养结合标杆医院。大力推进安宁疗护标准病房建设。培育壮大一批智慧健康养老企业。

(四)促进康美融合。鼓励发展外科美容、皮肤美容、注射美容和口腔美容,积极培育中医美容,做大做强一批公立医院医疗美容,做强做精一批社会医疗美容机构,在生物提取物领域着力打造一批高端化、可信赖的医疗美容品牌。

(五)促进医教协同。强化卫健部门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医疗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深化科研合作。聚焦“小胖墩”“小眼镜”“小星星”“小骨干”“小蛀牙”儿童健康“五小”问题,构建系统高效、防治结合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健康知识进校园”活动。

六、加强大健康产业发展保障。强化政策支持。对大健康产业领域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等给予重点支持,加强用地、用能、原材料等要素保障,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规范健康产业市场。严格落实国家行业准入制度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打造永州市大健康产业联盟。服务集群企业技术攻关,持续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检测检验平台、创新研发平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平台,打造独具特质的健康产业生态。强化健康教育和宣传。引导释放健康消费需求,深化健康产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形成健康消费与健康供给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以上措施自本文件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家部委网站 -
- 市州政府网站-
- 省直单位网站 -
- 县区网站 -
- 市直部门网站 -
关于本网|联系我们|郑重声明|网站地图

主 办: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 办:永州市数据局(永州市营商环境建设局)
网站标识码:4311000024    版权所有: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9375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E-mail:yzcity@163.com    
联系电话:0746-8379670(受理网站建设维护,报错和不良信息举报等相关事宜)    

  • 湖南省人民
    政府网
  • 永州市人民
    政府网
  • 三湘e监督
  • 监督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