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4311000017/2022-03205 | 分类: | |
发文机关: |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发文日期: | |
名称: | |||
文号 :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今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全市人社部门克服经济下行,外部需求减弱,疫情叠加三重不利因素,坚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国家、省市一揽子稳经济保就业政策措施,各项工作平稳推进,全市就业大局保持稳定。
为充分了解基层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邹越带领局就业科、市就业服务中心有关同志深入宁远县、江华县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就业帮扶车间、访谈了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人员,并召开了座谈会,重点了解各地就业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困难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情况,以及各县在加强就业补助资金发放和监管方面的做法,并与基层干部和部分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入交谈,听取意见。
一、基本情况
通过开展对江华、宁远两个县的实地走访调研,同时听取了县区人社部门的工作情况汇报,总的感觉到,县区政府及人社部门依法履职的意识较强,促进就业的措施较实,就业工作的成效较好,从上半年全市就业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通报看,我市上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5.5%,与全省保持一致,与益阳、邵阳同类市州保持一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重点指标均完成时序进度,扶贫车间数量、青年见习、技能培训、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等工作在全市处于前列,基本实现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法定目的。
(一)就业机制不断夯实。各县区均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组织、宣传、发改、财政、法院、人社、教育、扶贫等单位为成员的就业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将就业创业政策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范围;人社部门对于社保补贴、见习补贴、稳岗返还等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见习基地认定等就业工作进行网上公示,公布了监督电话和渠道,接受群众监督。今年,各县区扎实开展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专项行动,制定并公布了就业政策清单、服务清单、经办机构清单,进一步提升了群众对就业政策的知晓率,邀请了审计部门对就业资金进行了专项审计,进一步规范了就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二)就业政策逐步完善。近年来,市里先后制定出台了《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永政发〔2018〕3号)、《永州市进一步促进就业工作二十三条措施》(永政发〔2019〕2号)、《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十七条措施》(永政办发〔2020〕13号)等相应的配套政策,完善了全市的就业创业政策顶层设计。今年来,人社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疫情期间人社服务的十条措施》(永人社发〔2022〕3号)、《永州市高校毕业生“五进五促”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工作方案》、《永州市特色劳务品牌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永人社函〔2022〕25号)、《关于精准落实稳岗位提技能保就业政策措施》的通知(永人社函〔2022〕29 号)、《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永人社函〔2022〕36号)、《关于进一步做好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永人社函〔2022〕47号)等政策文件,内容涵盖就业创业、劳务培训、见习、稳岗保就业等多个工作方面,涉及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失业人员灵活就业等多个重点群体,就如何做好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了具体政策措施。截至12月15日,宁远县落实三项社保费缓缴152.8万元,惠及企业17家次;发放稳岗返还补助资金68家138.2万元;发放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扩岗补助资金48人7.2万元;发放各类社保补贴142.8万元;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3139人次;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500人25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927.7万,达到2021年发放量的117%。江华县落实三项社保费缓缴195.3万元,惠及企业56家次;发放稳岗返还补助资金79家115.9万元;发放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扩岗补助资金40人6万元;发放各类社保补贴305.1万元;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1282人次;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293人14.65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740万,达到2021年发放量的101%.
(三)就业服务得到优化。各地着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基础建设,推进就业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不断健全基层就业服务工作体系,积极推进“三基六化”建设工作,发挥人社基层站所作用,推进城乡就业服务均等化。一是优化“永就业”线上平台。优化升级“永就业”平台,建设数字化人力资源服务大厅。截至11月底,平台累计注册企业和个人用户分别为4686家、11.3万人,总浏览量达1110万次,提供就业岗位9025个,招聘人数11.8万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5.5万人。二是优化政企合作招聘会线下平台。各地联合园区企业常态化开展“春风行动”和服务园区企业用工专项行动,免费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各类招聘信息。宁远县从人社局、科工局等单位抽调人员,组建招工就业指导组,分片划区与园区企业进村入户,开展“一对一”招聘;江华县2021年出台激励员工在高新区就业的若干安居乐业政策,提供了住房补贴、社保补贴、见习补贴等与员工息息相关的政策。
(四)就业供需不断通畅。一是鼓励大众创新创业解决需求不足。各县积极组织参加“中国创翼”永州选拔赛并参加省赛,全市共有176个创业项目报名参加,选拔出5个优质项目参加省赛,获省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创意优秀奖1个;截至11月底,全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5亿元(同比增加5816.5万元),扶持1863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和再就业11738人。二是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解决供给不优。立足新业态就业发展,各地都积极组队参加2022年永州市网络直播技能竞赛,提升了本县网络直播服务行业人员技能水平。突出以园区用工稳岗培训为主,鼓励支持企业组织职工开展学徒制培训班和技能提升培训,江华县在乡镇组织了育婴员、养老护理员、营养配餐员等社会紧缺工种,为园区企业提供了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专业有电子精密机械装调工、线圈绕制工、电机装配工等制造工种。宁远县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提升创业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
1.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与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差距。就业服务涉及千家万户,与普通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基层就业平台负责劳动力信息采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就失业状态认定、灵活就业社保补贴、311就业服务等工作,业务量大,政策规定细,程序专业性高,但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大部分没配备专职的就业工作人员,加上人员流动频繁,不稳、不专、不精的问题比较显著,影响了基层就业服务水平和能力,对基层就业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2.稳定就业压力显著提升。一方面失业风险增大,受国内外复杂环境和经济多重压力影响,1-9月,全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0.2%。加之今年我市零陵、东安、冷水滩等多个县区都爆发零星疫情,对企业用工、灵活就业人员影响较大,截至11月底我市领取失业保险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2%,国调队预计四季度我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将继续攀升到5.7%。另一方面保就业压力增大,全市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离校未就业毕生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5.1%,就业需求量攀升,国家和省平台根治欠薪线索平台移交的案件数同比增长73.3%,劳动关系领域矛盾隐患显著增加。
四、调研建议
(一)坚持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相统筹,着力完善政策体系促就业。《就业促进法》第 11 条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职责,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建议各级政府加强政策协调,发挥政策的支撑作用。一是切实加强政策衔接。坚持以法律为依据,加大与财政、金融、教育等部门的衔接,推动相关部门政策与就业政策联动融合,一体实施,不断增强政策的整体效果。二是科学评估政策实效。在政策制定时,将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作为主要目标,综合评估其对扩大就业总量、提升就业质量、改善就业环境等的影响。在政策执行时,充分发挥就业形势会商机制的作用,定期把脉就业形势,及时优化调整就业政策,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在政策评估时,注意把握政策落地的实时性、实效性,并将就业工作作为重要指标,适度增加绩效评估权重。三是扎实推进政策创制。完善援企稳岗、就业托底保障、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进一步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适应形势发展变化,体现就业优先战略,就新就业形态、乡村就业、创业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就业政策的完善配套。
(二)坚持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协调,着力促进经济发展稳就业。扩大就业,根本要靠经济发展;稳定就业,根本要靠稳定增长。各级政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千方百计稳定经济发展,稳住就业根基。一是制定就业规划。各级政府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制定落实就业规划和工作计划,确保就业工作平稳有序。二是扩大就业增量。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挖掘第二产业就业潜力,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创造更多适合各类群体的就业岗位。通过加大金融、税费等支持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小微企业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围绕民生“短板”领域,拓展公益性岗位。三是完善就业机制。不断健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建立应对失业风险的就业预警和快速响应机制,使就业优先成为一种思想共识、决策导向和行动自觉。
(三)坚持强化培训与提升技能相融合,着力增强能力素质优就业。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是解决我市“人岗不匹配”等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举措。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引导高校加快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健全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抓住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这一契机,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开展产业人才需求调查,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大对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20岁以下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培训力度。三是拓宽职业培训渠道。完善相关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明确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操作标准、法律责任,鼓励群团组织和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四)坚持市场配置与政府主导相统一,着力提升服务水平保就业。发挥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是夯实人力资源平台。完善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改进就业创业指导,强化人力资源测评、开发和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事中事后监管。二是夯实信息服务平台。探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实现市、县、乡、村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上下贯通,打通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优化服务流程,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信息互联互通、精准推送服务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三是夯实监测预警平台。人社、发改、商务、统计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就业工作联动机制,定期分析就业形势、特点和趋势,加强经济运行、就业形势、就业质量、失业动态预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劳动力流动等的监测预警,精准提升就业服务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