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江永县将“三长制”(片长、组长、邻长)作为基层治理突破口,以“微”破题、以“治”增效,变治理“末梢”为服务“前哨”,实现了基层治理从“管得住”向“治得好”的跨越,构建起“共管共建共治”的乡村善治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基层治理有温度、有精度、有强度的新路径。
凝聚“微力量”:从“单打独斗”到“群策群力”,构建治理共同体。江永县以“邻”为最小治理单元,将6130名邻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激活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治理格局。选优配强“邻先锋”。从致富能人、技术能手、乡贤等群体中选拔“邻长”,发挥其“人熟、地熟、事熟”优势,每月组织开展“邻长”学习培训,听取基层治理意见,收集社情民意和乡村发展“金点子”。加强关爱,对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组长、邻长优先纳入村级后备力量跟踪培养,不断激发履职动力,355名表现突出的年轻邻长纳入村级后备力量管理,435名邻长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40名邻长接收为预备党员。搭建多元“微阵地”。各村因地制宜打造“邻先锋”同心驿站、和美家园贴心驿站、“邻先锋”网上工作室、议事广场、古樟议事、围炉油茶会、“心愿墙”、“邻菜园”等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邻服务”阵地,一大批与村(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微、小、急、难、愁等事项得到解决。夏层铺镇洞美村利用“周末课堂”“暑期托管班”解决100余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潇浦镇向光村通过党员邻长带头拆除空心房76栋,建成“四小园”7500平方米,村庄焕发新颜。通过各类议事平台,收集群众“微心愿”13590个,化解“小纠纷”21760起,实现“小事不出邻、大事不出村”。激发自治“内循环”。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立“群众提、邻长报、组长议、片长审、集体决”的自治闭环机制,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村级事务决策。注重培育群众自治组织,以“三长”为主要力量发展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团体90余个,吸纳乡土人才、致富能手等“新乡贤”320余人参与乡村治理。“三长”带头参与并组建志愿服务队、文艺宣传队等群众组织28个,开展各类服务活动1500余场次。桃川镇邻长认领“爱心邻菜园”377处,每月为孤寡老人送菜上门,营造孝老爱亲新风尚。源口瑶族乡清溪村邻长、退休教师、“草根宣讲团”团长田万载上榜“中国好人”。
赋能“微服务”:从“被动响应”到“主动破题”,精准对接民生需求。以“四听三办一测评”机制(听诉求、听建议、听困难、听评价;立即办、协商办、提级办;群众满意度测评)为抓手,推动服务下沉、资源下沉、责任下沉。政策宣讲“接地气”。将“三长”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训,补足思想之“钙”,充足技能之“电”;由各村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三长”恳谈会,传达上级政策精神,布置阶段任务,确保“三长”上“接天线”吃透政策精神,下“接地气”掌握社情民意。通过发挥其“政策宣传员”作用,以“板凳课堂”“敲门行动”等方式,面对面与联户群众拉家常、话发展,把党的先进理论、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带入寻常百姓家。开展常态化宣传活动12330余次,受众20万余人。同心驿站“解民忧”。创新打造“党旗红·邻先锋”同心驿站,设置“邻先锋”调处工作室,致力回应群众日常关切问题,打通党建为民服务“最后一米”。近年来,全县47个“邻先锋”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室累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675起,未化解的移交所在乡镇后均得到有效调处化解,群众满意度为100%。同时,为群众提供应急医疗、政策宣传、志愿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6700余次,切实将党群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城乡的毛细血管。江永县人民医院“党旗红·天使为民暖心驿站”由医院160多名在职党员、社区“邻长”、青年志愿者组成服务队伍,为来院患者及家属就诊引导、自助机引导、急救协调、推送患者、陪同检查、充电饮水、休息如厕等30余项免费服务,最大限度解决市民遇到的问题。服务群众“零距离”。常态化推行“三长”“亮身份、晒承诺、作表率”行动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上门解决、座谈答复、政策宣讲、网上办理等方式做实做细“微服务”;引导“三长”用“土话”讲“政策”,用真情暖民心,担当矛盾纠纷“和事佬”、征地拆迁“尖刀兵”、民生实事“观察员”和田间地头“技术员”。打造15分钟村级红色服务圈,通过畅通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实效。桃川镇以便民服务中心为核心、以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点为辐射点,通过1个便民服务中心、18个便民服务站点、N种便民服务模式,构建“1+18+N”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实现业务就近办、马上办、一次办。近年来,通过“三长”办理矛盾纠纷、群众求助、安全隐患治理、敲门服务(医保征缴、办证办卡、信息认证、民生救助、帮扶困难群众等)等事项共计26450件次。
提升“微动能”:从“治理有效”到“发展有力”,激活乡村振兴引擎。将基层治理与产业、生态和文化发展深度融合,以治理效能释放发展动能,实现“治理促发展、发展固治理”的良性循环。产业赋能强根基。着力把致富能人、技术能手、种养大户、电商业主以及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等转化为“三长”,推动“三长”在富民产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源口瑶族乡小古漯村把在外发展能人推选为邻长,返乡创办水果加工合作社1个、食用菌种植合作社1个、水果冷链物流企业1家、制衣厂1家,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千家峒瑶族乡刘家庄村蒋上京是养兰能手,当上邻长后,经常向村民传授兰花种植和电商销售知识,带领村民种植兰花30多亩50多万盆,年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截至目前,“三长”带头兴办53个农村合作社,规划建设香芋标准化基地77个,为2.8万余名群众提供劳动就业岗位,帮助4.1万余名群众人均增收8000余元。生态振兴谋双赢。探索“三长包片责任制”,将生态保护纳入网格化管理。组长牵头制定生态保护村规民约,邻长负责日常巡查和环境监督,片长统筹推进生态修复项目。“三长”参与河道清理、古树认领保护、环保宣传、污水治理、垃圾清理等志愿服务活动5000余人次。建立“三长+农户”生态管护体系,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制、河道保洁责任制等激励机制。通过“三长”示范引领,发展生态种养、绿色循环产业80余个。同时发挥“三长”宣传动员作用,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生态保护格局,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文化浸润焕活力。创新运用文化浸润多样化方法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探索推动“三长+文化”治理路径,将瑶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与现代治理有机结合。依托全县110余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组织“三长”牵头成立瑶歌传唱队、长鼓舞表演队、龙狮队等文艺队伍86支,将村规民约编成瑶歌瑶戏,开展“文化赶圩”活动320余场次,覆盖群众8.6万人次;上甘棠村通过举办“庙会”“丰收节”等活动,促进人居环境提升,增进邻里关系,以“节”为媒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挖掘本地红色故事、家风家训等文化资源,组织“三长”担任文化讲解员,开展“故事会”“微课堂”等活动1500余场;建立“三长文化能人库”,吸纳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乡土文化人才283人。多元文化浸润新格局在各个镇村逐步成形,“三长制”在文化滋养中焕发出持久生命力,全县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