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去采访的是一位特殊的创业者,叫何甜民。五岁的时候,一场车祸让他失去了左臂,成为残疾人。在双牌林区山路绕行近一个小时到达他的农场时,他正在果园中忙着采收。随后,他带着我们来到最高的一处田埂上,看他用了10年时间,才打下的这片“江山”。
何甜民:
从这边你看,看得到的果树都是我的!
10年前,何甜民还是一名贫困户。那时,农民能想到的、也最钟情的致富方式就是依靠土地。
何甜民:
我们本来就是农民,然后手上的资源也不多,对这个土地有种特别的喜好。
10年前的坦田村没有种植柑橘的基础,何甜民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业并不容易,土地、资金、技术都是问题。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何甜民先后在村里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种植皇帝柑。
何甜民:
第三年我们是挂了果,但是那年遭了霜冻,第四年就需要资金投入,根本跟不上了 ,当时扶贫贷款贷了5万,创业贴息贷款贷了15万。
为了学到技术,何甜民反复咨询农业专家,又先后多次参加人社、残联等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技能培训。然后,自己起早贪黑在果园里“转”。
何甜民:
老师说,他都是柑橘一大类,而我们这个是属于柑橘里面的一个小品类,很多习性、特征还是不一样的,还是需要慢慢摸索出来的,基本上365天,天天都要在这里。
在果园中,何甜民跟我们聊品种、聊种植、聊防害、聊销售等等,侃侃而谈,头头是道。那一刻,他像个农业专家。
何甜民:
它有的是病害落果,有的是干旱裂果,有的就是生理性的裂果,你看那个树下面就落了挺多的,落的都是钱啊!
何甜民说,做农业的,十分不容易。10年间,他的果园经历了冻害、干旱、疫情等多次打击,幸运的是,自己坚挺地走过来了。我问他,为什么能一直做到坚信自己可以?他带着我们来到了这里。
何甜民:
我以前就在这里读初中的,那是1996年的时候,当时我们一个体育老师,发现了我跑步这一块的特长,然后经过他的引导、训练 ,逐渐走上这个残运会的那个道路。
何甜民的奋斗梦从这所山里的乡村学校起飞,他曾无数次在煤渣的操场、空旷的山野间训练奔跑,多次在省残运会、全国残运会上拿下冠亚军。他说,正是运动,让自己有了面对身体残缺的勇气,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记者:
为什么没有再走上这个运动员这条路了呢?
何甜民:
参加亚(残)运会,当时脚受了伤,脱离了这个圈子。
之后,何甜民卖过皮鞋、做过农资销售、当过代课老师。问起残疾人就业的艰辛时,他“笑”着说,在外打工的日子漫长、漂泊而处处受挫。
何甜民:
当时对残疾人这一块关注或者接受度不是特别高,第一印象别人就觉得,你这人一下子对他产生不了这个信任感。
2013年,国家大力开展脱贫攻坚行动,各项利好政策接踵而至,何甜民回乡创业。他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何甜民:
假如说,按现在这种模式生存不下去,你必然就要改变,或者要么就颓废,或者更努力,把它做得更好一点!
记者:
就是在颓废跟更努力之间,你选择了更努力?
何甜民:
对!这是没得选!应该说,我就想活得不比人家差,人家该有的,我觉得我应该也有!
自己淋过雨,所以也总想替别人撑把伞。于是,何甜民邀请家庭困难的老百姓来果园做事,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种植技术。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柑橘产业达到了1000多亩。
双牌县理坪乡坦田村村民 何林光:
带动其他村民种植果园橘树,也给村民带来一定的收入!
双牌县理坪乡坦田村村民 李双英:
在这里做事还可以,原先赚一天80元,现在100元!
采访中,我们感慨何甜民的艰辛、不易,更敬佩他的乐观、心志坚定和不断向上的生命力。同时,也感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人社等部门对残障人士的关心与关爱,创业时送上门的贷款、各式各样的技能培训、免费安装的滴灌管道等等。
何甜民:
刚好我这里有需要的时候,政府就送了温暖!
双牌县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 蒋武:
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搭建就业平台,创业担保贷款等措施,今年促进了21名残疾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发放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创业担保贷款600余万元。
临走时,何甜民刚好闲坐下来,与家人喝茶、吃橘,冬日正午暖阳洒满广袤橘园。此情此景,正如荷尔德林所言:“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