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智毅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是在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市工信系统要深刻领会和积极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要把学习全国两会精神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对照 “三点五重百项”清单抓落实,又要结合永州实际,正视永州工业经济体量不大、结构质量不优等现实问题,坚定信心、克难攻坚、抢抓机遇,以更强烈的担当、更积极的作为,着力加快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实干实效推动全国两会精神在永州落地见效。
一、聚力抓好存量企业扩能升级
全国两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快推动作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收入基本依托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使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永州推进存量企业扩能升级,一要强化政策保障推动扩能升级。宣传贯彻与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永州市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通过“扩能升级”,打造“智赋万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数字新基建标志性项目、“两化融合”标杆企业、零碳工厂、绿色园区等。强化资金等措施保障。新的招商引资政策下,要将“引资”优惠支持转为“升级”保障支持。发挥各园区能动性,建立扩能升级资金专项,采取专项信贷支持、设备融资租赁、“智改数转”专项贷款贴息等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双进双转”,推进“双高对接”,常态化开展融资需求对接。培育引进一批优秀数智转型服务商,组织服务商与企业做好供需对接,加强指导,积极推广行业解决方案,加大对全市各重点产业智能化改造标杆示范性企业奖励支持,推动企业“看样学样”,积极支持企业“智转数改”“技改扩能”。二要利用好国家政策机遇。抢抓国家支持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聚焦“3×2”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重点产业倍增计划等工作,引导企业对照《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加快推动老旧低效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支持打造一批技改扩能、转型升级示范引领项目。积极争取专项支持,跟进促成纳入国家再贷款支持范围企业获得贷款,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支持笼子,推动我市工业重点行业设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二、聚力推进增量企业项目招引投产
《报告》指出,做好2025年工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总供给和总需求、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贯彻落实好全国两会精神,确保经济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必须发挥好工业经济在稳经济中的压舱石作用,突出大抓招商、大抓项目,大抓环境,在“增量”上多做文章。通过引进增量企业与项目,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构建“3x2”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适应新形势创新模式招引新企业。发挥永州资源禀赋优势,开放应用场景,提升招商专业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发挥链主企业、专业平台、商会等作用,用好“永商荟”平台,充分发挥驻京办、驻深办、驻长办和驻大湾区招商小分队作用,完善“湘商回归”“校友回湘”联络对接机制,创新招商模式与政策,加快新增企业跑步进场。二是强化服务保障推进新项目。以产业发展“千百十工程”为主线,突出产业“十大重点项目”,强化产业育新培强工作专班统筹协调作用,强化项目用电、用工、用地、用林等各类要素保障,常态化开展“三送三解三优”活动,定期开展督促检查与业务指导,及时解决政策卡点堵点,推进尽早落地、尽早投产、尽早开工、尽早满产。
三、聚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做好工业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大文章,一要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规工企业“研发全覆盖”。加快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等的培育,建立和完善梯级培育机制,加大支持力度。二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落实好《永州市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科技创新高地若干措施》,支持鼓励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基地)、工业设计中心、创新联合体等的发展。三要创新机制,充分利用好永州本地科研院所研发力量,建立科创飞地等模式争取外地研发机构人才的支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采取更加灵活与有效的政策,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的机制,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