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解读回应 > 专家观点
分享到:
扶贫干部滋生种种情绪不可忽视
  • 2018-03-30 09:36
  • 来源: 永州日报
  • 发布机构:
  • 【字体:   

□罗先忠

岁末年初,一些贫困县在过去一年间历史性地摘帽,一些县区贫困村整体脱贫,这是精准扶贫战役的喜人战果,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是广大党员干部为现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付出的汗水、心血。然而,随着脱贫攻坚持久持续深入,扶贫干部长时间、高强度投身一线,一些“厌战”“畏难”“懈怠”“急躁”等情绪在部分干部身上滋生,值得重视。

一是长期作战,滋生厌战情绪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持久战,对参战者的生理、心理都是巨大的挑战、考验,伴随着脱贫攻坚的持续深入,对扶贫干部的能力水平、智慧经验要求也越来越高,所消耗的时间、精力越来越大,而扶贫工作效果不可能有前期那么明显,厌战情绪随之而生。

二是深度贫困,滋生畏难情绪

随着精准识贫、精准扶贫工作时间的不断深入,深度贫困任务摆在前面,扶贫干部所面对的多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怕自己的能力、水平达不到要求,做了工作不一定见效果,贫困户也不一定理解,一些畏难情绪随之滋生。

三是信心不足,滋生懈怠情绪

近期一些地方发生扶贫资金被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等情况,一批干部被查处。一些扶贫干部在服务贫困群众过程中没有注意方式方法,总认为自己工作这么辛苦,只要把工作搞上去,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就足够了,缺乏对政策针对性、资金使用安全性的学习和了解,对到2020年如期脱贫目标的完成信心不足,存在懈怠情绪。

四是最后堡垒,滋生急躁情绪

一些地方“早脱贫、早脱钩、早脱身”想法较为突出,有的片面追求“政绩效益”,对脱贫攻坚“最后堡垒”怎么攻心态失衡,想方设法尽早把贫困户脱掉帽,热衷于短平快项目,对生产周期长、产值高的产业兴趣不大,寄希望于通过包装打造“亮点”来应付检查。干部身上的急躁情绪不可忽视。

不良情绪本身并不可怕,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疏解、合理引导予以解决。对扶贫干部要加强思想教育,行百里者半九十,一线扶贫干部需要树立攻坚必胜的坚定信心和信念,需要组织上对一线扶贫干部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保障,坚决啃下“硬骨头”,就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作者单位:零陵区委驻村帮扶办公室)

相关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家部委网站 -
- 市州政府网站-
- 省直单位网站 -
- 县区网站 -
- 市直部门网站 -
关于本网|联系我们|郑重声明|网站地图

主 办: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 办:永州市数据局(永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4311000024    版权所有: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9375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E-mail:yzcity@163.com    
联系电话:0746-8379670(受理网站建设维护,报错和不良信息举报等相关事宜)    

  • 湖南省人民
    政府网
  • 永州市人民
    政府网
  • 三湘e监督
  • 监督一点通
  •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