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桥 图片来源网络
永州新闻网讯(记者 杨永玲) 看到这张在网络上被命名为“人桥”的照片,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这座“人桥”,就是解放军沙家浜连官兵在抗震救灾中的一个画面。和平年代里,没有了飞夺泸定桥的壮烈,但是和平年代中,更需要挺身而出的英雄。永州人万志峰,就是这座“人桥”中的一员。
2008年5月15日早上7时30分,万志峰所在的“沙家浜连”官兵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四川彭州市白鹿镇灾区。当听说附近的龙门山2800米高山上,有16名老人被困时,还没来得及吃饭的100名突击党员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立即赶往救援地点。
“由于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体力已经严重透支了,加上道路通行不畅,到救援地点这最后3公里的路,我们走了4个小时。”得知被困的16名老人已经断炊2天,万志峰和战友们把身上携带的水和干粮分给老人们吃。
官兵们怀抱、肩背、合抬,经过10多个小时的艰苦接力,终于将16名老人安全送到了山下。
“在那种情境下,到处听到的都是哭声。你不会感觉到身体的累,只想尽可能多的救一些人出来。”万志峰48个小时没有合眼,和战友们先后搜救转移群众900多人,抢运贵重物品价值80多万元,搭建了简易房、帐篷610间。
在抗震救灾中期,6月13日下午,白鹿镇白鹿河因暴雨河水猛涨,寿荣铁索桥上20多米长的一段木桥板滑到河里被水冲走,16名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被挡在河边。
雨越下越大,孩子们吓得哭起来,对面的家长们也急得大声喊叫。“背孩子涉水过河,河水又深又急,不行!找木板重新架桥,附近没有木板,也不行……”
情急之下,连长率先趴在铁索上。没有动员,没有口令,万志峰和全连所有党员战士紧跟着趴了下去。他们双手紧紧抓住铁索,双脚扣紧另一边的铁索,很快在铁索上铺设了一段“人桥”。
铁索在暴风雨中剧烈地摇晃着,16名小学生趴在官兵的背上慢慢爬行。大家一动也不敢动,唯恐身体不稳,使孩子们出现意外。
抗震救灾后期,由于学校建筑受损严重,万志峰还在简易的帐篷小学里教孩子们读书,做心理辅导。“地震留在人们心底的创伤,需要时间来冲淡,更需要及时的心理介入。”万志峰和他的战友们联系心理专家,为孩子们及时做了心理疏导。
倏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学生已经长大成人,万志峰也已于2015年退伍回到了家乡。说起这段故事,他的眼角还有热泪。
在万志峰的家里,记者看到了长达两米的荣誉墙。里面有他参加抗震救灾、前往非洲维和的留影,各类荣誉证书。“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就一定要挺身而出,这是我个人对家和国的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