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幸福永州 > 人文历史 > 永州名人
分享到:
他让高粱全身都变宝 被誉为“永州大地上的袁隆平”
  • 2018-11-07 14:56
  • 来源: 湖南日报
  • 发布机构:
  • 【字体:   


高考落榜后,投身农业科技领域;培育的杂交糯高粱新品种已在全国20个省份种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 20多个编织袋,装着他的全部家当。农民育种家鲁茂祥——

半生忙碌只为糯粱香


上图,10月4日,鲁茂祥在“糯粱二号”制种基地记录有关数据。

  湖南日报记者 刘跃兵 通讯员 乐雨鑫 摄影报道


  湖南日报记者 刘跃兵

  通讯员 乐雨鑫

  金秋时节,永州市阳明山脚下的永州舜农糯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制种基地,火红的高粱穗随风摇曳,泼洒成红色的海洋。

  脸堂黝黑的鲁茂祥,目光慈祥地端详着珍珠般饱满的穗粒,仿佛凝视着自己的孩子。

  40多年来,这个朴实的农民育种家在山水田间奔忙,让农民群众种上了高产、优质的糯高粱。他选育的新品种在全国推广1000多万亩,被人们誉为“永州大地上的袁隆平”。

  1 高考落榜后,投身农业科技领域

  1957年,鲁茂祥出生在九嶷山下的宁远县大桑塘村。

  鲁茂祥1975年高中毕业,正赶上全市推广袁隆平选育的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鲁茂祥自告奋勇试种,看到了杂交水稻优质、增产的效果,也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久,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鲁茂祥梦想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经过废寝忘食紧张复习,1978年,鲁茂祥满怀希望走进高考考场,没想到以3分之差落榜。落榜后,鲁茂祥经过深思熟虑,自费到省农科院参加培训,决心在农业科技领域深耕,闯出一片天地。

  鲁茂祥深知系统学习农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1980年,他参加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学习,同步自修大学农学专业课程,他每天清晨5时准时起床收听广播,6时30分下地干活,晚上自学到凌晨。

  为增加学习效果,鲁茂祥借钱买了一台二手录音机,录下广播里的讲课内容,再反复复习。鲁茂祥咬破手指,在笔记本上写下几个大字:不成才,不结婚!

  鲁茂祥为了解决学习、科研中遇到的疑惑,先后4次写信向我国著名育种学家鲍文奎院士请教,得到了鲍老的悉心指导。

  前后6年时间里,鲁茂祥记下了30多本读书笔记,扎实掌握了农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农业专业英语。在同一批70多名农广校学员中,他是惟一考完全部课程并成绩合格的学员。

  与此同时,鲁茂祥的杂交水稻选育工作也有了进展。1984年,鲁茂祥选育出杂交水稻品种“威优8312”,在全国推广产生很好的效果,累计播种500多万亩。

  2007年,鲁茂祥带领团队选育出超高产早稻杂交品种“金优268”通过省级审定,省农业厅专家握着他的手说:“想不到一个农民科技工作者能选育出这么好的种子!”

  2 杂交糯高粱新品种播撒20个省份

  1994年,鲁茂祥得知,我国酿制高档白酒一直用红缨子等传统高粱品种作原料,但红缨子的亩产只有200公斤左右,农民不愿意种。而当时三系杂交制种选育的一些高粱品种,产量虽高,品质却达不到酒厂的要求。

  鲁茂祥决心选育新的杂交高粱品种、探索高粱高产栽培新技术,并开始四处筹集资金搞试验。看到这种情形,不少人劝他别去冒这个险,但鲁茂祥坚信自己能行。

  鲁茂祥首先要选育出优质的高粱父本、母本,他只身来到阳明山下一处四面环山,平时少有外来人口的农田,把这里改建成试验田,播下第一批高粱父本、母本。然而不久,刚刚长出来的嫩苗,被老鼠啃了一大半,鲁茂祥急忙补种,还在四周拉起电网防鼠,他24小不间断地在四周巡逻,提醒附近的村民和路人,防止发生意外。

  在鲁茂祥眼里,田里的几千株高粱都是宝贝,他每天在田间认真观察,细心地把每株高粱的长势和变化记录下来,并把那些有优势的单株连蔸带泥,集中到几丘田里精心培育。

  每年忙完在永州的试验,鲁茂祥便急急忙忙赶到海南,再进行一次选育。2013年11月,一场台风把鲁茂祥在海南辛辛苦苦建成的试验基地的大棚等基础设施一扫而光,已经长到二三十厘米高的高粱大面积毁损。鲁茂祥带着跟自己来到海南的妻子和儿子抓紧时间补苗,由于住的简易工棚也已经被掀翻,一家人整整3天没吃上一口热饭,晚上就睡在湿漉漉的椰树下。

  长年的野外田间试验,鲁茂祥患上了风湿、肾结石等多种疾病,但不管刮风下雨,他每天都准时赶到田间进行观察和试验。

  1996年,鲁茂祥选育出九嶷糯粱SH-57母本,在此基础上,鲁茂祥培育出杂交糯高粱新品种“糯粱一号”,并于2001年通过湖南省科技成果登记,荣获永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糯粱一号”通过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鉴定,向全国推广。2017年,“糯粱一号”通过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重新审核。

  此后,鲁茂祥在“糯粱一号”的基础上培育出杂交糯高粱新品种“糯粱二号”,并因此荣获2006年湖南省科技创新金奖,永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糯粱一号”被农业部和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指定为“国家酿酒糯高粱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同时,鲁茂祥培育的杂交糯高粱“湘宁糯一号”“湘宁糯二号”均通过国家鉴定。

  鲁茂祥培育的这些糯高粱品种在大田种植表现出植株整齐、穗大、空壳率低的特点,适合机械化耕种,平均亩产达到750公斤/亩,高产田达900公斤/亩。同时,“糯粱二号”等的出酒率、酒质明显高于其它高粱品种,得到全国不少运用高粱固态发酵技艺酿酒的酒厂的认可,也让广大种植户实现增收。截至目前,“糯粱二号”等的种植区域遍布20个省、市、自治区,累计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

  目前,鲁茂祥经过几年培育出的“圣粱一号”杂交糯高粱新品种,已经申请新品种鉴定。据他透露,“圣粱一号”的产量和出酒率更高。

  3 20多个编织袋,装着他的全部家当

  面对记者采访,鲁茂祥情不自禁地说:“没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我不可能坚持下去!”这些年,鲁茂祥选育糯高粱新品种,没有国家项目支持,全靠自己为有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报酬收入和四处借债支撑。每当遇到资金困难,那些当年劝阻他选育杂交高粱新品种的人们,被他的执着所打动,转而纷纷无私支持他,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屡次渡过难关。到目前,鲁茂祥培育和推广杂交糯高粱新品种投入近千万元。

  鲁茂祥一直居无定所,他们夫妻先后6次搬家,至今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记者看到,在他家里摆放着、悬挂着的20多个编织袋,装着全家人的换洗衣服和被褥等,这就是鲁茂祥的全部家当。

  鲁茂祥长年在外从事杂交糯高粱选育试验,很少回家,以至于他的儿子在10岁以前,都不情愿开口叫他爸爸。2010年,鲁茂祥88岁的母亲在弥留之际,反复念叨他的名字,而他还在50公里外的大山里观察、记录高粱的花期,等他租了一辆面包车一路颠簸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离世,眼角挂着遗憾的泪珠。

  鲁茂祥培育出来的杂交糯高粱新品种,先拿给老家的两个哥哥和村里的父老乡亲们试种,虽然明知有风险,但大家从没有提任何要求,而是认真按照鲁茂祥的要求种植、管理,还把如实记录下来的数据提供给鲁茂祥,为他探索杂交糯高粱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4 “让种植高粱的百姓都得实惠!”

  这些年,鲁茂祥积极推广科研成果,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2007年,鲁茂祥了解到辽宁省朝阳县适合大面积机械化种植杂交糯高粱,决心在这里推广自己的新品种。然而,推广之初,当地群众一脸的不信任。

  鲁茂祥不急,在当地流转10亩土地种植“糯粱二号”,获得了好的收成。当地农民见状,纷纷种植“糯粱二号”。到今年,该县种植“糯粱二号”7万亩,全部实施鲁茂祥的“杂交糯高粱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产出的糯高粱被金门高粱酒厂、劲酒有限公司等收购一空,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明年,该县杂交糯高粱种植面积将达到10万亩。

  从2006年起,鲁茂祥还带动永州群众通过制糯高粱杂交种脱贫致富。今年,在阳明山脚下的吕家桥村、桐子坪村、郑兴村、刘家坪村的80户贫困户,全部通过制糯高粱杂交种脱贫摘帽。目前,鲁茂祥在永州市建立的两系糯高粱制种基地提供的杂交糯高粱种子,占全国两系糯高粱种子市场的80%。

  吕家桥村今年45岁的村民刘小红、50岁的汪纯英,都因为丈夫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刘小红、汪纯英见别的村民制杂交糯高粱种,实现脱贫致富,也想试试。鲁茂祥得知后,主动给她们提供种子、肥料,还派专人指导。去年,刘小红、汪纯英两人制“糯粱二号”25亩,收入22万多元。今年刘小红、汪纯英制种面积达27亩。

  郑兴村67岁的邓国清因为年纪偏大,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活干,鲁茂祥动员他制糯高粱杂交种,去年,邓国清制种“糯粱二号”3亩,纯收入达1.3万多元。

  如今,61岁的鲁茂祥仍在田间忙碌、不懈地探索,努力提升糯高粱的产量和品质,开发高粱秆产品……

  “让高粱的全身都变宝,让种植高粱的百姓都得实惠!”看着身边的火红高粱,鲁茂祥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相关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家部委网站 -
- 市州政府网站-
- 省直单位网站 -
- 县区网站 -
- 市直部门网站 -
关于本网|联系我们|郑重声明|网站地图

主 办: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 办:永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4311000024    版权所有: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9375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E-mail:yzcity@163.com    
联系电话:0746-8379670(受理网站建设维护,报错和不良信息举报等相关事宜)    

  • 湖南省人民
    政府网
  • 永州市人民
    政府网
  •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