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日报讯(通讯员 唐世日 许明)近日,笔者走进江华瑶族自治县小圩壮族乡小圩社区贫困户熊金林创办的食用菌基地,只见一派繁忙景象,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当然,乡亲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江华职业中专驻小圩壮族乡小圩社区的帮扶。
江华县小圩壮族乡小圩社区由山门口、联村、湄溪、小圩村和小圩居委会组成,辖10个自然村36个村民小组,居住着瑶、汉、壮各民族家庭1584户5778人,其中农业人口918户411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76户716人。2014年列为贫困村,2017年整村脱贫出列。2018年以来,江华职业中专学校作为后盾单位驻村扶贫,加大扶贫力度,社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都得到了改善。2019年,人均年纯收入约12500元。
“自然资源困乏,基础设施薄弱,各自然村主干道路灯安装间距长、死角多、灯光暗,村民夜晚出行极为不便。”2018年8月,驻村工作队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决定重启路灯亮化工程。于是,共筹集资金18.6万元,重新购置安装了光能路灯264盏。
家住偏僻的山门口自然村10组石山脚下的75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唐道域,晚饭后,都会在村前走一走。他深深感受到了路灯亮的幸福。每逢遇到扶贫干部都会竖起大拇指:“扶贫工作队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夜晚出行散步方便了,心也亮了。”
“投入71.5万元新修村组道路4.03公里,投入10万元修建内引水渠1480米,投入20万元清理辖区内河道,投入30万元修缮建设了辖区内2019年‘江华6·13特大水灾’损毁滚水坝及灌溉水渠,投入12万元设计了‘小圩壮族民俗风情旅游园’项目规划设计……”翻开扶贫工作队长蒋艾森的工作日记本,清楚地记着。
“方便了246户1050人出行, 保障了400余亩农田旱涝保收,增加了河道的防洪抗灾能力……生活好了,心情也舒畅了。”谈起改善民生时,60多岁的村民老刘感慨道。
“屋漏偏遭连天雨,行船又遇打头风”,这是小圩社区湄溪自然村刘宗廷和屈日英两家人的真实写照。原本凭借着精湛的砌工手艺,刘宗廷一家生活幸福。屈日英两口子勤俭持家,日子也还过得不错。2018年12月,刘宗廷的父亲不幸罹患肺癌救治无效逝世。2019年自己又患上重症肺病,一次次到长沙大医院进行治疗。两年时间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向亲友借下巨大的债务。2019年8月,屈日英的丈夫患肺癌,丢下尚未成年的幼子撒手人寰。驻村工作队了解到两家的情况后,多次发动学校老师、社会捐款,还争取到江华慈善志愿者协会帮助,为刘宗廷、屈日英等4户重病家庭募集善款13000元,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同时,在蒋艾森和村支两委主持下,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分别为刘宗廷本人和屈日英母子两人申请了农村低保,解决了两家日常生活的后顾之忧。如今,刘宗廷一边养病一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减轻妻子的持家之劳;屈日英在耕种之余养了30多只鸡鸭,两家人擦干泪痕满怀希望地开启了新的生活。
熊金林是小圩社区小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租用小圩壮族乡大岭村一废弃砖场,创办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随着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资金周转不过来,成了制约熊金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瓶颈。蒋艾森了解情况后,多次与农商行进行协调沟通,及时采集相关佐证材料,帮助熊金林申请5万元小额贷款,及时解决了他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难题,产品远销两广地区。目前,该合作社吸收建档立卡家庭劳动力20多人就业,为他们就业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据不完全统计,扶贫工作队共帮助建档立卡家庭和重病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众解决困难共1000余人次。“扶贫队就是贫困群众的暖心人,相信以后的生活定会越来越好。”唐道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