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学院朱其现教授访谈
□永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兵
7月12日,贺州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社科联主席、二级教授朱其现带领学术团队赴江华瑶族自治县开展潇贺古道文化田野调查。调研期间,朱其现教授提出,联合桂湘粤的力量,共同打造潇贺古道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步道。目前,永州市正积极申报设立省级南岭瑶族(永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永州与贺州同属南岭民族走廊核心区域,此次学术考察对永州有何启示?围绕这一主题,记者对朱其现教授进行了访谈。
记者:南岭走廊见证了汉族、瑶族、壮族等多民族互动融合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潇贺古道是南岭走廊的重要节点。您提出建设潇贺古道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步道,其基本要义是什么?
朱其现:潇贺古道起于湖南道县,终于广东封开,是秦汉时期连接中原与岭南的主要通道,也是海陆丝绸之路最早的陆水联运节点。其历史地理包括东路的萌渚岭道和西路的谢沐关道,涉及区域包括湖南道县、江华、江永三县,广西贺州八步区、平桂区及富川、钟山两县,广东封开。潇贺古道是民族融合走廊、经济文化纽带、民族团结样板,是呈现“三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空间载体和共同体意识的活态见证。建设潇贺古道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步道,能够将分散的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立体的历史文化展示体系,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记者:潇贺古道沿线的文物和非遗都比较丰富,但保存和传承现状也不容乐观。“历史步道”建设是否具备基础条件?包含哪些基本内容?对这些历史文化承载物的保护和利用有何积极作用?
朱其现:南岭走廊沿线分布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历史步道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永州有周家大院、坦田村、楼田村、上甘棠村等古村落,贺州有秀水状元村、大田村、临贺故城、黄姚古镇等文化节点,见证了历史上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融合。贺州学院立足南岭走廊特别是潇贺古道区位优势,现已建有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运营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出版《南岭文书》40册及专著30余部,形成了研究特色与高水平成果。
我们初步设想,以潇贺古道为核心轴线,以点带面,重新审视南岭走廊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构建一条集历史文化展示、民族交流、旅游观光、生态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文化体验线路,展现南岭走廊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建设“历史步道”有何现实意义?跨区域文化保护是一个大课题,有什么好的实施路径?
朱其现:潇贺古道作为连接中原与岭南,穿越湘桂粤的千年纽带,是南岭民族走廊的核心节点,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鲜活见证。目前创建国家级南岭文化生态保护区已列入广西区政协重点提案,是贺州市政协与我校合作助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重要举措。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三省(区)共建创建国家级南岭文化生态保护区与建设潇贺古道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步道,具有五方面战略价值:一是守护文化根脉的必然要求,二是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三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四是抢抓湘桂运河建设启动前的战略机遇,五是广西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需要。譬如说,历史步道可以串联起沿线的古镇、古村、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在历史步道上设置文化展示区、博物馆、体验馆等设施,展示南岭走廊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南岭走廊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为此,建议加强湖南、广西、广东三省(区)之间的区域合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制定区域合作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面向未来,贺州学院愿与湘桂粤三省(区)同仁携手,共筑学术研究高地,共建文化保护体系。如,联合开展“潇贺古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跨学科研究,启动湘桂运河前期历史调查,“南岭走廊(潇贺古道)文化基因库”跨省共享,开发“古道研学”“民族节庆”等文旅产品等,共同推动潇贺古道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