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幸福永州 > 人文历史 > 名胜古迹
分享到:
明代葫芦形金耳环——永州馆藏文物随笔系列之十一
  • 2018-11-04 09:33
  • 来源: 永州日报
  • 发布机构:
  • 【字体:   

□楚天雨 平德

葫芦形金耳环局部图

葫芦形金耳环正视图

葫芦形金耳环仰视图

在国人的印象中,葫芦是一种植物,在未成熟之前,可以作为蔬菜食用。成熟之后,可以晒干,掏空瓜瓤,作为葫芦。人们都知道在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就有腰间悬挂葫芦而豪饮的人物形象,比如济公、铁拐李等等。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古代,先人们还曾把它金属化,变成女性美轮美奂的首饰。

1994年,原县级永州市(今永州市零陵区)南津南路建设如火如荼,除了湖南省第一座与外商合资建设的南津渡大桥,还有两家金融机构也在建设新址。其中一家,就是零陵地区工商银行(今市工商银行)。当时,工商银行的工地是一片荒山,山上有少量橘子树。建筑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居然发掘出一个砖室墓,于是赶紧报告文物部门。后来,经过文物专家现场勘查,认定此墓为明代墓葬,并从墓室中发掘出一面青铜镜、三朵金帽花和一对葫芦形金耳环。经过鉴定,这对葫芦形金耳环为国家一级文物。它属于明代装饰品,黄金质地,底径1.2厘米,坠高2.3厘米,环径1.8厘米,通高4.9厘米,坠高2.6厘米。每只重5克。挂勾呈大耳形,坠为葫芦形,中空,上小下大,由上而下依此分为四股凸出于表面,考古专家称之为四珠葫芦环。最让人惊讶的是四珠葫芦花纹的变化,第一股细刻网络纹;第二股为波状凸棱纹;第三股与第四股均饰六组相向斜对的流云纹。细细查看,不难发现,这对耳环经过浇铸、錾刻、焊接、抛光四道工艺,代表了明代金器工艺的上等水平。

我曾跟大多人数一样,曾经有过这样的臆测:首饰源自于女性创意。因为女性天生爱美,耳饰则是能体现女性美的饰品之一。当她们看见男子身披黄袍,用贵重的黄金来装饰自己的殿堂时,可能萌生了与夫君分享,用黄金装饰自己脸面的念头,因此要求夫君下令,让工匠用黄金白银为自己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首饰。而耳饰,只是首饰家族的一个成员。

在中国,耳饰的产生年代比较早。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早在我国新石器时期,耳饰与项饰、腕饰等就已经成为原始先民美化生活的物品。只不过史前时代的耳饰,多以兽牙或石头磨制。后来,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出现象牙、金、银、玉、玛瑙等材质。耳饰样式也由简到繁不断发展,主要包括:玦、耳珰、瑱(充耳)、耳环、耳坠、丁香、耳钳七大门类。

较之金簪、金冠等首饰,“耳环”一词似乎出现较晚。唐代的耳饰卖物发现较少,敦煌石窟壁画上的女子或各地出土的陶俑耳上也几乎不见耳饰的踪迹。我查询了诸多文献,发现最早的用例是在五代。《旧五代史》卷八四《晋书·少帝纪四》说开运三年(946)九月,张彦泽“破蕃贼于定州界……生擒蕃将四人,摘得金耳环二副进呈”。《资治通鉴》卷二八五同年同条记“蕃贼”为“契丹”,可证此处虽记载了“耳环”,但戴耳环的是契丹男子,属于少数族。这似乎就推翻了我前面“首饰源自于女性创意”的臆测,好像耳饰最早还是来源于少数民族。从现今人们的生活习惯来看,汉族同胞除了戴金银项链和戒指,加上少量的耳环和手镯之外,很少有人在自己头上堆金砌银的。相反,很多少数民族同胞特别是女性,则有不少繁丽的头饰。加上中国历史上曾有两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元朝和清朝,这两个时期的首饰特别发达和繁荣,由此,可以推定,中国首饰的繁荣发展,跟少数民族息息相关。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芽在其《明代耳饰款式研究》一文中提到:“耳饰在观念上普遍被人们接受的时代始于元末,而真正在使用上达到普及的时代则要到明。在中国历代的正史中,明代是第一次把耳饰的形制纳入皇家服饰制度规范的,这也使宫样耳饰在明代始终为人们所致美和追仿。”所以,在中国诸多的明清皇葬中,出土了数量众多、形制各异的耳饰,使我们领略了金锁工艺的精彩以及中国女性曾独有的风姿与韵律。

其实,明代初期对于首饰尤其是金首饰的管理还是很严格的。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他曾颁布了许多极端的命令:比如说,把贪官的人皮剥下来,用人皮制成鼓或者填入稻草制成人皮稻草人,立于衙门门口或者当地土地庙的门口,用以警告下一任官员;比如说,禁胡服、胡语、胡姓。明初洪武三年,朱元璋又发布关于首饰的禁令:庶人初戴四带巾,改四方平定巾,杂色盘领衣,不许用黄色。又令男女衣服,不得冒用金绣、锦绮、纻丝、绫罗,只许、绢、素纱,其靴不得裁制花样、金线装饰。首饰、钗、镯不许用金玉、珠翠,只许用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元璋去世后,由于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放宽,原本皇室贵族才有资格使用的金饰,也就慢慢大众化了。明中期以后,普通人家添置金银首饰的氛围日益浓郁,对于家境殷实、衣着讲究的人来说,一般都会添置一副完整的头面,它由冠、挑心、分心、顶簪、掩鬓、花钿、簪、耳环等十二三件首饰组成,有的甚至多到二十几件。在耳饰中,葫芦形的坠子就这样脱颖而出。

明代之所以崇尚葫芦形耳环,主要是其造型本身的吉祥含义。葫芦,自古就被赋予求吉护身、避邪祛累的意义。熟悉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人都知道,元始天尊有一件法宝名叫混沌葫芦,太上老君有一个紫金红葫芦,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五福葫芦,以致后来葫芦成为成仙得道的标志之一。葫芦籽是葫芦的种子,多籽的葫芦是子孙繁衍的最妙象征。所以在元明两代,后宫皇后像中多有佩此耳环,其主要意义在于为皇室绵延子嗣。由于“葫芦”与“福禄”谐音,它又被视为富贵的象征,代表长寿吉祥,所以直至今天,葫芦的美好内涵依旧为人们深信不疑,在传统风俗中广泛使用。

中国人最早使用葫芦作为一种纹样,可以追溯到元代。上层阶级对葫芦形耳环很是青睐有加。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中说到蒙古女性的顾固冠(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一种高冠)时,提到:“与耳相连处安一小纽,以大珠环尽之,以掩其耳在内。……环多是大塔形葫芦环,或是天生葫芦……。”掩耳。元代的皇后画像中也可以看到,忽必烈的皇后纳罕,耳朵上戴了葫芦耳环。这种佩戴葫芦饰物的风气一直延续到了明代。明代的皇后在日常礼服的大衫像中佩戴葫芦耳环,是一种相当固定的搭配,也很可能是一种官方规制。

福禄为人人所追求。大明王朝,可谓是葫芦耳环流行的全盛时代,各种的葫芦耳环层出不穷,官方和民间争相收藏。曾经到过我们永州,并且写下《寻愚溪谒柳子庙》一诗的严嵩,晚年贪腐被抄家,朝廷在其抄家时开出的名单《天水冰山录》中,就有摺丝葫芦耳环、光葫芦耳环、累丝葫芦耳环等耳环,而材质也包括各色宝石、玉质、水晶等,恍若今日琳琅满目的珠宝商店,奢靡程度令人瞠目结舌。

众所周知,大明时期,朱元璋曾封其子孙为南渭王,王府驻永州,历经荣顺王朱音戠、怀简王朱膺鉙、安和王朱彦滨、庄顺王朱誉橎四代。在这四代王孙家族中,应该有追求时尚佩戴葫芦形耳环的女性。从这对葫芦形耳环的工艺来看,不像民间普通人家所有,应该出自王室贵族之家。作为荫封之王,南渭王家族应该拥有较为可观的财富,他们的墓葬应该相对奢华,只是目前还没有发现。永州古城及其周边,目前所发现的明代墓葬较少。而市工行现址距离古城东门大约两三里,建设前是一片山地,有不少柑橘。也许,那个墓葬是一个在南渭王府被冷落的妃子,或者因疾病夭折的妃子。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她生前十分爱美,并且颇为讲究。不然,墓室里不会同时出土一面青铜镜和三朵金帽花。至于这对葫芦形金耳环出自于哪位能工巧匠之手,是否在永州本土铸造,它在铸造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恐怕只有天知地知了。

相关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家部委网站 -
- 市州政府网站-
- 省直单位网站 -
- 县区网站 -
- 市直部门网站 -
关于本网|联系我们|郑重声明|网站地图

主 办: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 办:永州市数据局(永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4311000024    版权所有: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9375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E-mail:yzcity@163.com    
联系电话:0746-8379670(受理网站建设维护,报错和不良信息举报等相关事宜)    

  • 湖南省人民
    政府网
  • 永州市人民
    政府网
  • 三湘e监督
  • 监督一点通
  •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