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幸福永州 > 人文历史 > 名胜古迹
分享到:
东汉潘利作半圆方格神兽纹铜镜
———— 永州馆藏文物系列随笔之四
  • 2018-03-08 11:06
  • 来源: 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发布机构:
  • 【字体:   

◇平德  楚天雨

铜镜正视图

这世上的许多奇迹,都是偶然发现的。

1987年3月,当时的零陵地区祁阳县大忠桥乡胜利村,一个名叫蒋绍宝的村民在挖墙基时,赫然挖出一块铜镜。乍看,这块直径只有14.5厘米,重量只有475克的圆镜并不起眼,好像乡村人家屋脚一块常见的破铜烂铁。不过,经过清洗,人们发现,这块铜镜呈圆形,中间有个半圆纽,根系在一个圆座上。座的周围,饰有人兽等纹,镜的边缘饰有雷纹。最令人惊奇的是,围绕仙人、神兽,居然还有12枚图章,每一枚图章都有铭文,连起来的内容是:“潘利作镜,幽炼三商,周刻无极,配象万方,白牙禺乐,众神见容,百吉并存,服者吉羊,神福佑从,保子宜孙,位至三公,其师命长。”

若干年后,当我在祁阳浯溪文物管理处欣赏这块古老的铜镜时,如同品尝一坛陈年佳酿,竟然看得如痴如醉。特别是那些精美的纹饰,仿佛是一簇簇蹿腾的火焰,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点燃。

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名叫潘利的人,究竟是何许人也?他长得什么模样?身材是高还是矮?体型是胖还是瘦?与我们永州市祁阳县是否有联系?如果没有直接联系,那么又是谁把这块精致的半圆方格神兽纹铜镜带到永州来的呢?是官还是商?途中有什么样的故事?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相关记载。

或许,这一切,永远都是历史留下的悬念,永远都是后人无法解开的谜。

铜镜侧视图

不过,从铜镜铭文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想象到潘利制作铜镜的水平是很不错的。他是一个深藏不露的铜镜制作高手,在三商一带的知名度很高。至于这个三商,究竟在今天的哪个地方,也很值得探讨的。例如:河南的商丘、商城、商水,陕西的商南、商州和商洛,山东的商河等等。

据历代文献记载,商是五帝时期至夏朝时期商丘地名,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商族的发源地、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尽管四千多年前的舜帝最终归葬于我们永州之野的九嶷山,但在尧舜时代,人们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一个名叫阏伯的人,在他的封地“商”做火正,在管火的同时曾筑台观察星辰,并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我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贡献。对于这个很了不起的人,人们尊他为“火神”。阏伯死后葬于封地,因他的封号为“商”,故后人称他的墓冢为“商丘”,这就是今天的商丘市。

中国的古地名和历史人物都充满传奇色彩。商的由来源于阏伯,阏伯为帝喾高辛氏之子,相传为帝喾后妃简狄吞燕卵而生,故《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阏伯的封号为“商”,他的后代便称为“商族”。我想,大约是在阏伯死去两千多年后,东汉时期的铜镜制作大师潘利才刚刚出生。他对阏伯的好奇与追慕,就跟我们今天追慕他一样,只是一种远隔时空的精神仰望。

如今,我们虽不知潘利出身何处师从何人,但铭文已经载明:他喜欢在铜镜周边刻上无极图,并配上象征各地团结在一起的万方图。

“无极”,出自《老子·二十八章》:“复归于无极。”本是道家的概念,指无形无象的宇宙原始状态。无极,也就是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一文里说得明明白白:“无极而太极”。

根据历代各种文献记载,太极图旧传约有三种,按照诞生的顺序依次为:“先天太极图”,“周子太极图”, “来氏太极图”。

传说伏羲氏用最简单的直线作记录,用一横(—)代表白色鱼为天名阳爻,用两条分开的横线(——)代表黒色鱼为地名阴爻,运用这两种最简的符号按图画爻,创造出《伏羲先天太极八卦图》。天禧元年(1017年)出生于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永州市道县楼田村)的周敦颐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月岩奇观悟道而绘成的《太极图》(后人称为《周子太极图》)排序第二。至于明代理学家、易学家来知德(1525~1604)所绘制的《来知德八卦四正综四正临尾二卦图》则排序第三。

让人感到蹊跷的是,后来的研究者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东汉时期的制镜名师潘利,更不知道他习惯在铜镜的周边刻上无极图。按说作为一代名师,潘利制作的铜镜应该较多,至少在他享誉的三商地区比较普遍,为什么其他地方却没有出土呢?

不过,由此可见,明末清初黄宗炎在所撰《太极图说辨》中所言:“图学从来,出于图南……”和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的著名易学专家黄寿祺在其《周易译注》所说“宋以前的《易》注,未尝有图。自周敦颐传陈抟太极图并为之说之后,渐开《易》图之例。”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万方”,出自《汉书·张安世传》:“圣王褒有德以怀万方,显有功以劝百寮,是以朝廷尊荣,天下乡风。”潘利制作的铜镜,刻有各地诸侯朝拜图像,显然带有象征中央政府凝聚力的感情色彩。

至于“白牙禺乐,众神见容,百吉并存,服者吉羊”,我想,则体现了东汉时期的道教信仰。道教由先秦时期的道家学说发展而来,祈求成为神仙、长生不老,是人类最早、最突出、最永久也是最普遍的愿望,故而“众神见容”。至于仙人长得什么模样,当时的人们可以大胆设想。吉羊即吉祥。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百吉并存,服者吉羊”也在情理之中。

“神福佑从,保子宜孙,”,似乎彰显了东汉时期崇尚孝道。须知汉代统治者提倡孝道,并奖励孝悌之行。《孟子·离娄章句上》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汉代铜镜铭文上常见的“保子宜孙”、“长宜子孙”等祥语,亦可证明当时人们对子嗣问题的关注。

“位至三公,其师命长”,体现了一种人们对高官厚禄的向往。两汉时期,随着政权的日益巩固,朝廷需要吸收更多的人进入官僚机构。当时入仕的途径很多,汉武帝时形成的察举制度比较科学,但汉景帝曾采纳晁错建议实行入粟拜爵的举措,却导致当时人际交往中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许多人喜好与权贵往来。人们追求高官的思想意识在汉镜铭文中有很多反映,如“君宜高官”、“位至三公”、“长保官位”、“其师命长”等,就是汉代人们向往高官意识的直接体现。

毋庸置疑的是,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人们都会被潘利所作的这块半圆方格神兽纹铜镜工艺所震撼。据近现代考古专家研究发现,两汉时期的铜镜铸造制作工艺,大致是将纯红铜和锡,或铅或锌,通过严格配比,进行冶炼溶化,再灌入模具。冷却后取出毛坯,再进行表面加工,特别是对表面进行涂锡汞,方可成为可照容的日用品。

如果用我们今天的技术来铸造铜镜,自然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我们想象那个名叫潘利的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铜镜,就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匠心独运。

我不知道,潘利是否像后来的曹操一样豪爽好酒。但我更倾向于潘利的节制与谨慎,否则,只要他醉酒失误,让某一道工序发生缺陷,不仅影响到铜镜的质量,更会影响他潘大师如日中天的名誉。

经验告诉我们,青铜作为一种合金,与纯铜相比,它的优点是硬度高、光泽好、能发出青光,可照容,以及抗腐蚀性能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上记载:“金有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清楚地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当时的工匠不仅清楚青铜中含锡量越高,质地越硬的原理,还把握住了硬度和韧度、光亮度在工具不同部位各自的特殊要求,按需制作。

还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铜镜一经刮磨后,便会获得一定的映照能力。我国两汉之前铜镜,一般都是直接使用的,故映像效果并非最佳。后来,聪明的工匠们对铜镜进行了一道特殊的表面处理,在其镜面涂上一层锡或者汞,让铜镜的表面成分变成含锡(汞)量较高而含铜量相对降低,并经打磨致光后,镜面变得明亮起来,光彩照人,顿生无限神妙处。

所以说,不管当今社会的科技如何飞速发展,古人的某些智慧,依然足令我们心服口服。

在浯溪文物管理处,仔细观察这块东汉铜镜,我惊讶地发现,潘利竟然大量地运用了圆规。从外沿往里数,至少有十个圆圈,分成四五个层次。此外,仙人之间有9个小圆圈,还有与图章数量对应的12个半圆。

中国人都知道一句老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其实,矩是测量方形物的工具,规是用以画圆的工具。相传伏羲发明了“矩”,也就是今天的角尺。木工有了矩,才能作出各式各样的棹椅板凳。至于“规”,是什么时代的什么人所发明的呢?《墨子·法仪第四》中有云:“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平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墨子,生活在春秋与战国之交。通过各地出土的文物及历史文献看来,圆规的应用,至少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即公元前476年左右。

这块东汉铜镜名曰半圆方格神兽纹铜镜,图案结构十分复杂,非短时间内可以绘就。一般来说,方格和整层次的圆比较容易绘制,难点就在于等分的半圆。

众所周知,一个圆为360度。如果像这块铜镜一样,作12出内向连弧,则平均每两弧之间的夹角为30度。假如说,潘利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某种分度仪,用以在镜模上进行分度,自然不难。问题是,至今我们尚未见到任何文献有类似记载。

因此,我臆测潘利使用的是一种较简单的圆规。透过铜镜饰纹,我仿佛看见潘利用原始规,最初在一个圆上作出十字线。然后,他在十字线与圆的交点上再分出4条十字线出来。如此成倍复制,也就做成了12分点,每个分点画出一个小圆。然后,再铜镜核心画一个大圆,圆的周边刚好取了12个小圆的一半,使其内虚,形成内向连弧。再在每个内虚的半圆之间,饰以正方形铭文。这样一来,整个铜镜最难部分的雏形就出来了。

至于那一层又一层的圆圈,那边缘上的雷纹,那环形层次间虚实相生的V字形花纹,还有那些仙人和神兽,在潘利的精心构图和一丝不苟的绘制下,也就变得栩栩如生起来。

感谢东汉那个伟大的时代,感谢那个名叫潘利的人,为我们永州留下了一块如此精美的铜镜。在我看来,这块铜镜,不仅可以照见人的容颜,还可以照见历史的背影。如果以手抚摸,还能感觉到当年炉火锤炼的余温。

相关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家部委网站 -
- 市州政府网站-
- 省直单位网站 -
- 县区网站 -
- 市直部门网站 -
关于本网|联系我们|郑重声明|网站地图

主 办: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 办:永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4311000024    版权所有: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9375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E-mail:yzcity@163.com    
联系电话:0746-8379670(受理网站建设维护,报错和不良信息举报等相关事宜)    

  • 湖南省人民
    政府网
  • 永州市人民
    政府网
  •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