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幸福永州 > 人文历史 > 理学文化
分享到:
楼田:濂与莲的咏叹调
  • 2020-03-24 09:28
  • 来源: 永州新闻网
  • 发布机构:
  • 【字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荷在缕缕幽香中卓然伫立,濂溪先生与莲对话,成千古绝唱。出于对一代理学鼻祖的崇敬,我怀着一颗虔诚之心走进了周敦颐的故里——楼田村。

平坦的公路在广袤的田畴延伸,远远可见一座牌楼高高耸立。过牌坊,沿干道进入,一大片明清古建筑凸现眼前。放眼远望,楼田村,背靠石山,面临溪水与沃野,左豸岭,右龙山,后倚道山为屏,濂水环绕而过,岗陇丘阜,拱揖环合,风景秀美,文气盎然。

步行深入古村,成片的古建筑依然在张扬着历史的风采,石板小巷,曲径通幽,庭院深深,穿越时空,马头墙迎风挺立,白墙黛瓦,巍然屹立,无论是村庄的整体布局,还是房屋的窗棂、屋檐、地沟、石墩、石槽等,都深深地烙上了宋、元、明、清的历史烙印。楼田村建筑群的总占地面积约七万平方米。其中文物建筑尚存38栋,均为天井式院落。村中以明清建筑为主,多数为清代,民国时期也有续建。

楼田村原名楼田堡,全为周姓,据族谱记载,弘谦公派下第七世孙从远公在此购得土地,迁其子智强自宁远故居于此建村。现历一千一百余年。智强生辅成,辅成生敦颐(号濂溪),因《太极图说》享名于世,后世以濂溪故里号之。

周敦颐(1017-1073年)原名敦实,为避宋英宗之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出生于世代书香家庭。父亲周辅成,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曾任贺州桂岭令,宦游于外。周敦颐从小伴母在农村起蒙,天资聪明,志趣高远。16岁时,父亲病逝,随母到京投奔舅父龙图学士郑向。康定元年(1045),敦颐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庆历四年(1044),调任南安司理参军,办事公道,爱憎分明,不徇私情,不媚权贵,士民称道。旋移桂阳县令,又徒知南昌。嘉佑六年(1061)为国子博士,通判虞州。治平元年(1064),虞州民间失火,焚毁千余家,遂改官通判永州。熙宁初知郴州,后被荐广州转运判官。他一生奔波,积劳成疾,熙宁五年(1072),筑室于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取故乡营道的濂溪来命名,世称濂溪先生。熙宁六年(1073)六月初七病逝,葬于庐山莲花峰下。大文豪黄庭坚在文中评价他说:“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友尚千古。”

周敦颐的学术思想以孔孟的儒学为基础,吸取道家与佛家一些有益的观点,重德治、立人极、倡正气、主廉洁、讲官德。以“天人合一”作为哲学论证的主题,始终窥圣道,做圣人,以涵养“圣人气象”理想人格,以仁为己任,遵道不趋势,嗣往圣、开来哲、发天理、正人心,将儒家学说推向一个新阶段。它是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正统哲学,历朝都把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特别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将他的《太极图说》《通书》列为考试范围。由于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他被尊为“孔孟后一人”和“理学鼻祖”。

后人为纪念一代宗师,淳熙七年(1180年)修建濂溪祠,祠内九十八根硕大的莲花座石柱林立,房舍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半月形荷花池如月随影,平添几分灵气,是一处集祭拜、藏书、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祠堂。为弘扬理学,宋景定三年(1262年)知州杨允恭奏诸理宗皇帝赐御书"道州濂溪书院"6字,"以旌道学之源"。次年,请李挺祖为"濂溪书院掌御书臣","辟台门而摹揭",并拓地扩建。元至正十九年(1359)山长欧诚能等重新祠宇。二十二年通判吴宥率山长戴世荣修葺,建有应门、濂溪祠、杨公祠、两庑、诚源堂、光风霁月堂、清远楼、爱莲亭、瞻德亭等。欧阳玄为作《重修濂溪书院记》,戒师生"师道自树","善人自期",成为"真儒"。明清期间,地方官员数次修葺。

周氏后人崇敬先祖清廉品德,修立《周氏家训》:“俭,美德也。俭可养德,可惜福,可无困穷之忧,可享温饱之乐。故治家以省俭为第一义。治躬亦以俭朴为第一义,与其求人,不如求己。勤而能俭,自能兴家,俭而益勤,自能持久。勤俭二字相需亦相成也。”体现了周敦颐爱莲文化的精髓,教化历代后人,使后人中为民者“积德、行善、慈爱”,为官者“兴农事、重教化、救良民”。

在楼田村以东,有南北流向的濂溪河,根据《濂溪周氏族谱》的记载,濂溪之上,“为大富桥,旧名石塘桥,元公(周敦颐)幼时钓游其上,濯缨而乐之者此也!”又“濂溪水流入营溪十余至城入沱水,清浊不混若泾渭焉!”濂溪故里因此得名。

绕过村头,龙山脚下,有井一方,泉水出于石缝,汩汩清流,明嘉靖间知州事方进题刻“圣脉”二字,故称“圣脉泉”。“深广不可测,其泉溢窦而出者,濂溪也!清泠莹澈,如飞霜如啧玉。大旱不涸,积雨不溢……”泉旁摩崖石刻,为历代周氏子孙寻根问祖所留记。泉有玄机,正观泉眼,一条若现若隐的分水线将泉池分解成一个圆润的阴阳太极。侧看泉池,一根闪亮的金线闪烁其间,将泉水自出口到岸划分出两块不同的禁地,从不同的两处饮水,闪亮的金线折射出不同的人品道德。因池用水的方式跟周敦颐思想将人定格为“圣人”“贤人”“士子”“平民”四类如出一辙。滋养着这里的村民,润泽和浇灌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应证晚清王闿运“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所言之处。

徜徉于楼田古村,倍感文脉四溅,从经络散射,又似置身于湖湘文化的博大海洋,那脉脉滚涌的泉流荡涤着内心的情怀,虽很难找到旧时的踪影,但那汩汩飞霞喷玉的翡翠碎片如道道金光,浸润着历朝历代的人民,至今依然光芒四射,那经久不绝的泉鸣汇集成奋发有为的时代咏叹调,香远益清……

相关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家部委网站 -
- 市州政府网站-
- 省直单位网站 -
- 县区网站 -
- 市直部门网站 -
关于本网|联系我们|郑重声明|网站地图

主 办: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 办:永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4311000024    版权所有: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9375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E-mail:yzcity@163.com    
联系电话:0746-8379670(受理网站建设维护,报错和不良信息举报等相关事宜)    

  • 湖南省人民
    政府网
  • 永州市人民
    政府网
  •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