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幸福永州 > 人文历史 > 柳文化
分享到:
中国的柳文化
  • 2017-05-17 11:29
  • 来源: 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发布机构:
  • 【字体:   

柳,又名杨柳。多年生乔木,喜湿润,极易成活,插条而生,“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就是柳生命力旺盛的生动写照。柳遇春而发,叶细枝长,翠绿蓊郁,随风飘动,婀娜多姿,自古以来为人喜爱。许多民间习俗因柳而生;历代文人墨客咏柳赞柳的诗文华章难以数计,柳已成为人们寄情寓意的极为丰富的文学意象。年深日久,岁月积淀,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柳之民俗 

(一)、植柳。我国的植柳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据传,炎帝神农氏,倡农耕,“教民稼穑”,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因柳遇春而发,示春将至,可耕作播种了,且柳易成活而速长,于是教民广为种植,以不误农时,可认为植柳习俗自此始。有文献资料记载的,最早是《夏小正》,该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历法专著,夏纬瑛考证认为是夏王朝末期成书的。书载“正月柳稊。稊也者,发孚也。(柳条泛青,叶芽始发)” 表明当时柳树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古微书"礼纬"稽明征》载春秋时期“庶人无坟,树以杨柳”,是说平民百姓无坟墓,仅在埋葬地种植杨柳树。民间常在清明前后,于塘边河岸、房前宅后广为种植。有的还在祖先坟前插柳,以祈遮荫蔽雨,后世昌达。后又有文人雅士,以植柳可以邀蝉,于宅院门前植柳数株,春来柳叶新绿,柳条随风飘摆,春燕穿柳衔泥,春风扑面,自觉置身于画图中;至夏,柳色参差,柳阴清圆,坐于树下,时有薰风南来,助人清爽,又听那满树蝉声嘶嘶,和人一局,香茗沁心,谈古论今,开怀畅叙,何异于神仙者乎。植柳固堤,栽柳造景,从古至今,天南海北,随处可见。古有灞陵柳,章台柳,隋堤柳,西湖美景之柳浪闻莺„„就是在我们成都,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杜甫“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诗句里,诗人在锦江之畔看到的“春色”应该说大半是由“柳”妆扮出来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说明成都沿江植柳已蔚为壮观了。柳荫街、杨柳店、杨柳河、温江又称柳城,街名、地名都以柳命名,成都人植柳爱柳可见一斑。不仅如此,植柳之风已传至海外,据载,在澳洲悉尼的情人港附近有一家名为“谊园”的中国园林,只见小桥流水和亭台楼阁掩隐在树丛中。园林里,最怡人视线的,是柳树,微风吹过,绿浪漾动,飘逸柔美,成为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二)、折柳。折柳赠别,始于秦汉,《三辅黄图·桥》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送客至此,折柳赠别。”这是折柳赠别最早的文字记载。战国末年,秦将王翦率兵伐楚,关中父老送至灞上,时值暮春,翠柳低垂,风吹絮落,乡亲父老折下柳枝,插在将士的头盔上,以示祝吉。后来,秦军平燕灭齐,连年出关,折柳赠别渐成定仪。秦统一中国后,此俗推至全国。 “柳”与“留”谐音,纤柔细软的柳丝,象征情意绵绵,折柳相赠,以示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柳生命力极强,无论在何处,只要有水,即可存活,且枝繁叶茂。折柳相赠,祝远行人无论到达何处,都能生存发达,欣欣向荣。 柳能驱邪却鬼。古人视柳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甘露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段成式《酉阳杂俎》载:“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可免虿毒”。清明节贴柳叶于鬓际,可驱污邪之气,称为“柳叶符”。“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是说戴柳有辟邪功用。 折柳寄托对亲人故土的思念。崔湜《折杨柳》诗:“二月春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卢照临“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韦承庆“万里边城地,三春杨柳节;不忍掷年华,含情寄攀折。”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柳,蕴涵着人们怀念故土亲人的情愫,行人游子不仅能借此慰藉羁旅异乡的寂寞孤独,而且常常能激发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李白“此夜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为折柳思乡的贴切写照。 

(三)、戴柳。民谚有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意含春色长留,青春永驻。柳生长旺盛,生机勃勃,戴柳寓意事业发达,前程兴旺。在我国北方和闽台等地,民间至今仍有清明戴柳的习俗。 

(四)、射柳。自战国始,流行于汉唐,是古人在清明节前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即在百步之外,用弓箭射悬挂的柳叶,以射中多少评定胜负。赞射技优秀者,常说有“百步穿杨”之功,即源于此。 

(五)、赏柳。清明赏柳踏青正当时。《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六)、喻柳。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李商隐“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细长,喻为“柳眉”。白居易“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王衍“柳眉桃脸上胜春”。女子腰细柔软如柳枝,称为“柳条腰”“柳腰”。《墨子·兼爱传》里讲了一个“楚王爱细腰”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灵王,喜欢宫中美女和朝士们都有细腰身材。因此,凡是灵王手下的人,为讨好君主欢心,都尽量节制自己,经常勒紧腰带,一天只吃一顿饭。一年后,满朝文武官员全是一副黑瘦饥饿的脸色,精神亦萎靡不振,而后宫的妃嫔和宫娥等,由于年轻饭量不足多已饿死。在当时细腰逐渐形成了风气,天下也多了许多病态美人。这就是“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来由;“燕瘦环肥”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赵飞燕,因柳腰而艳绝一时;“韩屋“柳腰莲脸本忘情”;庾信“上林柳腰细,新丰酒径多”;晋代魏灌的书法像柳叶,世称“柳叶篆”;柳絮散落如绵,故称“柳绵”,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苏东坡“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七)、咏柳。历代文人骚客以柳入题,吟咏不绝,名篇佳句,难以数计,正因如此,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柳文化,详细内容,将选列于后。 

(八)、爱柳。传说春秋时,有个鲁国人本姓展,名获,因爱柳,居于柳下,改姓名为柳下惠,其后代均为柳姓,“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对正人君子的赞颂。陶渊明爱柳,在堂前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的四年中,在柳江两岸种了不少柳树,故后有“柳柳州”之美称;文成公主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植柳,后人称“唐柳”;欧阳修在扬州广植柳树,人称“欧公柳”;左宗棠西征时,令军士沿河西走廊千里植柳,人称“左公柳”;蒲松龄临泉栽柳,自称“柳泉居士”;史学家陈寅恪爱柳,取书房名“寒柳堂”,箸述编为《寒柳堂集》;画家丰子恺画室名“小柳屋”。有“爱屋及乌”之说,这就叫“爱柳及屋”吧。

相关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家部委网站 -
- 市州政府网站-
- 省直单位网站 -
- 县区网站 -
- 市直部门网站 -
关于本网|联系我们|郑重声明|网站地图

主 办: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 办:永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4311000024    版权所有: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9375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E-mail:yzcity@163.com    
联系电话:0746-8379670(受理网站建设维护,报错和不良信息举报等相关事宜)    

  • 湖南省人民
    政府网
  • 永州市人民
    政府网
  •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