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市政府 > 基本信息公开 > 履职依据 > 法律法规
分享到:
中共永州市委关于制定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2011-01-18 09:08
  • 来源: 永州日报
  • 发布机构:
  • 【字体:   

中共永州市委

关于制定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永州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跨越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市情特点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永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委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经验,谋划了未来的发展,讨论了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问题,并通过如下建议: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也是基础设施投入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之一。全市上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富民强市”战略,突出扩大投入夯实基础,突出调整结构壮大产业,突出改革开放优化环境,突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战胜了冰冻、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经济结构取得新突破,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服务业日益兴旺,非公经济活力增强。经济素质明显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建设投入大幅增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一大批交通能源、农林水利、城市建设、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对接东盟来势良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整体和谐稳定,全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这些都为我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崭新的战略起点。

2.“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增长动力增强和调整压力加大的转型期,是产业转移加快与竞争态势加剧的变动期,是社会活力增强和民生诉求增多的调整期,我市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当今世界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发展之中,世界经济逐步实现复苏,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然而,国际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各种形式的竞争更加激烈,保护主义抬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向好,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全省人均GDP正处于由3000美元向5000美元跃升的重要阶段,经济进入加速增长期,“四化两型”战略的推进,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对我市发展总体有利,特别是沿海产业转移加速,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对接东盟方兴未艾,省委省政府加大湘南开发开放力度,要求把永州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排头兵和对接东盟的桥头堡,都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市“十一五”以来产业建设成效明显,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加速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型,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市上下谋发展、求发展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动力。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困难:经济规模总量偏小、产业结构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外向度不高;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仍然艰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影响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仍然突出。对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机遇,增创优势,解决矛盾,乘势而上。

3.“十二五”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我市“十二五”规划,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省“四化两型”发展战略部署,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环境创新,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开放型经济和绿色经济,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赶超发展、和谐发展,把永州建设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引领区、产业承接的先导区、对接东盟的桥头堡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推进我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转变发展方式。我市正处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全市上下必须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不动摇,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快转变才能加快发展,必须把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基本要求是:

——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带动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市域经济发展整体实力。着力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重点,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打造城镇经济增长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中心城市一体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新格局。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产业承接实效。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夯实产业承接平台,深化与东盟经贸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成果。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实现改革新突破。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彰显城市生态优势。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落实到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大力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发展旅游经济,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绿色永州,推动资源利用由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节约集约型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提升发展竞争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有效结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创新型经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政策扶持引导,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完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大力推进环境创新,提高发展保障能力。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管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市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经济结构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生态环保成效突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大幅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和制度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经济较快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结构调整显著。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比重明显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生态环境优化。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森林覆盖率稳中有升,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宜居水平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改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贫困人口明显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进步。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城乡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各项事业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深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民主法治加强。法治环境不断完善,各个领域的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永州新农村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统筹城乡发展。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方式改造提升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的基地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民生改善、农村和谐稳定。

5.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基地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粮食、养殖、蔬菜、烤烟、柑桔、油茶、经济林木和特色农产品等规模生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农产品原料产地靠近,向农产品加工园区集中,与城市工业形成梯次分布。

6.推进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以特色农业为依托,围绕粮油、家禽、蔬菜等优势产业,加大优势产品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发展具有永州特色的粮油产品加工。提高水果、蔬菜、酒制品的品质,调整品种结构,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突出品牌培育,着力打造国家级、省级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加强地理品牌和地理标志的包装、申报、开发和保护。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兼并、重组等形式不断壮大规模,积极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特色的重点龙头企业。按照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骨干企业为龙头、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和后备耕地资源,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小型、小微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幅提高旱涝保收农田比重。加快土地平整、机耕道、农田林网等建设,推广土壤改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网络化覆盖水平,全面改善农村面貌。稳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逐步连通县乡村断头路,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抓好新农村示范村、示范片建设。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健全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保、计生体系。加强农村中心社区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中心社区基础设施体系。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倾斜,有步骤、有重点地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存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逐步缩小人均收入、公共服务与全市平均水平的差距,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

三、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坚持市场主导,加强政府引导,加快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积极打造百亿产业、百亿园区和百亿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

8.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充分发挥现有和潜在优势,优化空间布局。积极支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型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9.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企业集团。依托优势企业,通过上下延伸、左右扩展,不断挖掘和培育衍生新的项目,使单个企业向同类企业集聚发展,着力培育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广汽长丰永州基地及长丰工业园零配件、特种电机、发电设备、轻工机械、橡塑等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壮大以卷烟、粮油、罐头、饮料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支持发展制药产业,形成特色明显、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1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引导消费升级,支持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产业、大品牌,促进传统产业现代化、规模化和高端化。调整优化以锰、稀土等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原材料工业,整合矿产品加工,形成高附加值产品;做大以造纸、印刷为代表的特色轻工业,培养发展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优势品牌和产业基地;做强以干法水泥、浮法玻璃、节能砖材等为重点的建材加工业,着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建筑陶瓷、防水材料、高档石料等,培育一批在同行业中具有规模和技术优势的企业。

11.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抢抓湘南开发开放和对接东盟等机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依托我市现有产业基础,规划布局好南北两片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区。积极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引进发展一批制造加工企业。加强园区建设,做大做强一批产业梯度转移基地。把园区打造成为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分行业研究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设立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资金,支持采取资源整合、项目分税、异地托管、合作共建等方式,吸引发达地区链式或集群式产业转移。集中要素资源,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重点承接发展纺织、服装、制鞋、电子、玩具、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注重引进能源矿产开发加工、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高新技术等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产业,推进产业配套,形成承接产业转移梯度开发的格局。力争把凤凰园经济开发区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把“蓝宁道新”加工贸易区打造成国家级加工贸易区。

四、突出生态新城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原则,有力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努力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格局。立足自身优势,努力打造独具永州特色的城市形象和人文景观,建设山水生态绿色宜居城市。

12.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构建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县城中心镇为骨干、一般建制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网络体系。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和完善全市城乡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市、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建制镇、乡、村规划全面完成。探索建立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规划管理体制,加大城乡规划实施和监管力度。科学规划城镇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增强城镇产业功能、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因地制宜制定城镇发展战略,建立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城镇发展规划为引领、城市规划和县域空间规划为支撑的城镇化发展机制,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区域统筹发展、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的关系。

13.建设生态新城。加快中心城区生态和项目连城,推进零陵、冷水滩两区一体化进程,着力建设一座生态新城,把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绿色新城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按照“生态理念建城、基础设施连城、特色产业融城”的思路,加快实施“一轴一带一圈”战略,力争三年成骨架、五年现雏形,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中小城镇为支撑,沿主要交通轴线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突出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积极集聚人口和经济,强化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作用。重点引进布局和建设一批以文化旅游购物中心、教育活动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等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实施项目联城。优化城市空间利用结构,适度扩大人居、绿色空间,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宜居城市。创新城市管理理念和手段,推进城市数字化管理,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形成政府统一管理、社区全面负责、市场和社会充分发挥作用的城市管理格局,全面提高城市建设和运行效率。

14.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北部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与各县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着力构建北五县区半小时经济圈。南部以“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为基础,大力构建1小时经济圈。通过发展南北两大经济圈,增强经济圈的整体功能,构筑我市南北两大城市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改善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增强中心城区的整体功能,推动资源整合、规划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增强中心城市对各县的辐射功能。建立财政投入长效保障机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所占比重。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充分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15.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积极构建以县城、中心镇和工业园区为重点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抓好小城镇建设。支持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聚集,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提升县域产业支撑能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进一步改善县域经济环境,增加县域基础设施投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宽城镇落户限制,优先解决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问题。切实解决农民工住房、养老、子女教育问题,促进更多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五、加速壮大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现代化,着力构建产业互动、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提升服务业整体实力,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与人民群众最终消费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

16.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金融:发挥保险保障和融资功能,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发展政策性银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银行机构。大力发展股票、期货、债券、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银企合作,强化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积极搭建区域性融资平台,引导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强化地方金融机构风险监管,努力维护金融安全和市场稳定。

物流:发挥省际边界城市区位优势,抓好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把永州打造成湘粤桂边际重要物流中心。依托综合交通网络,合理布局发展现代物流园区,培育新的商业圈。推进物流领域对外开放,营造物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坚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和提升现有业态两手抓,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技术和方法,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和行业集中度,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积极推动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物流方式。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推进物流产业和市场的融合。

新型服务业:围绕为全市产业提供完善配套服务,优先发展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会展等新型服务业。重点培育面向电子信息制造、矿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等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加快发展人才代理、销售、策划、公关、广告、培训等中介服务,扶持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引导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内容,培育一批现代新型特色服务企业。

17.扶持壮大生活性服务业

旅游:强化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立足优势,集中力量,打造龙头,突出抓好“三山一城”旅游综合开发,打造国内知名旅游品牌。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打造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完善机制,创新手段,发展与周边地区旅游区域合作。实施好“十个十”工程,加强特色购物、住宿餐饮、星级宾馆等配套项目建设。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宣传,搞活营销,不断提升永州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商贸餐饮住宿:合理规划和调整商贸网点布局,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态。深化商贸流通业改革,着力推进商贸业产权多元化。积极引进国际连锁企业落户永州,努力实现我市商业零售业利用外资实现零的突破。支持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继续推进“万乡千村”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着力打造百亿餐饮产业,培育本土特色餐饮企业集团,鼓励连锁经营。优化酒店布局,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社区服务:完善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加快社区服务向经营型、规模型、产业型转变,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拓宽服务内容和领域,为社区居民提供门类齐全、方便实惠的消费环境。

房地产:认真落实各项调控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引导房地产发展与经济建设相适应,与新型城市化发展步伐相适应,与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相适应。加强房地产开发规划布局,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设施配套。强化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大力发展物业管理服务,提高物业管理质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广泛发展建筑市场。

六、加速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后劲

按照“适度超前、优化布局、完善网络、保障有力”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水利、交通、能源等建设,构建有利于加快发展、扩大开放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

18.夯实水利基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洪涝、干旱等灾害的整体能力,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效利用、安全供给,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节水为先、治污为本、优化配置”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构建水资源保障工程体系,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加强水源地保护,重点实施好以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项目为重点的大中型水库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农村水电、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突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注重水资源节约利用,加强水土保持和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抓好中小河流治理,健全山洪易发区防灾避险体系和城市防洪体系。

19.构建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交通路网,形成对外大开放、对内大循环的立体交通格局。加强区际、城际、城乡交通衔接,加快铁路、公路、机场、水运、城市交通一体化,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交通网络。抓好铁路建设和布局;完善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干线公路为支撑的高效畅通网络,提高全市公路互联互通能力;推进机场改造和搬迁前期准备工作,增加航线和班次,促进航空与旅游业、物流业的互动合作,力争将永州机场建成以国际航空货运为主、客运为辅的客货运中转机场;抓好湘江航道治理,加快内河航运建设。

20.强化能源保障体系。坚持节约优先、保障供给、提高效率、优化结构、保护环境的原则,合理利用传统能源,积极开发新型能源。完善能源储备体系和输送通道,构建多品种、多渠道、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加强以火电或核电为支撑,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为辅助的电源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步伐,推进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加快构建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管理规范的新型城乡电网,提高电力保障能力。

21.建设“数字永州”。把推进信息化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提升长远竞争力和促进全市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重点来抓,加快构建信息化平台。坚持面向应用、服务大众的原则,促进信息资源深度开发运用,全面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新一代互联网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打造电子商务平台。整合政府网络资源,完善政务信息和信息安全体系,提升政府在线服务能力。推进空间地理、自然人、法人和宏观经济信息数据等国家基础信息库建设,提高协同服务水平、综合决策能力和管理运行效率。加强公安、医疗、图书、数字社区等平台建设,扶持发展一批公共信息服务网站。以中心城市为试点区域,部署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网、智能环境监测预警等工程,着力推进物联网的开发与建设。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提高传统行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大力实施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基本实现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

七、实施绿色工程,建设生态永州

坚持绿色引领、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为重点,全面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永州。

22.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倡导绿色消费,推广节能、节水、节材、节矿,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对优势矿产和具有深加工潜力矿产实施保护性开发。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矿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率。严控“两高一资”产业投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积极开发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进一步加强节能宣传工作,突出节油节电重点,推动全民节能。

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科学合理规划建设产业链,大力发展资源最优利用、循环利用的集约型绿色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坚持循环再利用原则,强化资源循环再利用理念,指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消费,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逐步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规划指导和财税支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支持体系,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投资循环利用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24.加强生态环保建设。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护群众生存环境安全为核心内容,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加强环境监管,有效改善环境质量,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障支撑力。严格落实责任,完善目标考核和奖惩机制,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加强节能评估,强化节能减排。加快和完善中心城区、县城、重点建制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升级和改造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加大渗沥液、医疗废物、采矿尾砂和建筑垃圾处理力度。加强农村污染治理,以行政村为单位开展污染治理和连片整治,控制农村环境恶化。加快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和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构筑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实施分区布局、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林业发展。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绿化美化体系和绿色生态屏障,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绿色永州建设。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为基础平台,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国土开发和城镇化格局等因素,强化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开发时序,并制定相应配套的区域政策和评价指标,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25.强化湘江潇水流域治理。坚持把湘江源头保护作为推进“生态永州”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建设美丽繁荣的湘江经济带和生态走廊,切实提高流域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保护潇湘“母亲河”,为全省“两型社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加快编制实施湘江潇水源头保护规划,实施水源涵养林和沿江生态林建设、湿地生态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工程。加强水源和地下水保护,建立地区水生态循环系统。加强流域治理,有效修复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以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为重点,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理工程。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为重点,综合治理河流生态破坏和污染,抓好沿岸治理工程实施,加强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加大流域内生态脆弱地区、易灾地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八、推进改革开放,打造开放永州

坚持开放引进,加快开放步伐。更好地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各领域改革,形成较为完善的有利于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永州发展活力。

26.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方位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争取经济体制和社会事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进一步巩固国企改革成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由政府投资主导向政府投资引导转变,引导民间投资规模不断壮大。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体制改革。

27.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贸经济。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历史性机遇,拓展和深化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合作。加快发展外向经济,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引导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加强区域合作,抓住沿海产业升级转移机遇,建设区域经济大市场。积极参与华南经济区的产业分工,加强与北部湾区域的经济合作,积极对接长株潭,强化湘南三市协作,加快融入长三角。鼓励我市企业通过靠大联大、合资嫁接等多种形式,扩大规模,不断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致力于把永州建成沿海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绿色农产品的供应基地、高素质技工供应基地和重要的物流中转基地。深度对接东盟,加快建立完善官方交流机制,支持扩大民间交流合作。进一步夯实对接基础。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努力扩大与东盟的贸易规模,推动双边经贸往来。

28.完善市场体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创造多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加快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服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规范市场秩序。放宽非公经济领域,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清理废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改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环境。完善市场监管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依法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促进企业合法生产经营,合理竞争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九、加快科教人才强市,建设创新永州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教育,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永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才基础。

29.积极推动自主创新。按照“突出重点、加强创新、提升产业、打造品牌”的要求,加强科技项目、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努力建设创新型永州。高起点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一批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积极打造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好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孵化器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专利数据库。积极搭建科技合作服务平台,加强与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合作。加快建设和引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各类研发机构,大力推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积极构建以政府为指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技术和资本为纽带的技术创新体系。

30.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持育人为本,创新教育模式,推进教育结构调整,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优先发展各级教育,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保障机制,拓宽教育投入渠道,鼓励社会办学,积极稳妥地推进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落实课程改革方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促进教育公平,把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及师资力量建设,推进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学问题。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视发展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31.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实现小康永州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快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突出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加强湘粤桂省际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力争在电子信息、特色轻纺等方面打造国家和省级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大力培养产业人才。改进人才管理模式,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

32.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提升永州软实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努力构建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惠及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要。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度发掘永州文化资源价值。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坚持“大文化、大项目、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市场完善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大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

十、改善民计民生,建设和谐永州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事业投入,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和谐永州、法治永州和平安永州建设。

33.提高人口服务水平。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行优生优育,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出生缺陷干预模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坚持男女平等、儿童优先,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大对妇女儿童事业的投入,推动实现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妇女儿童自身的全面发展。加快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34.改善人民生活。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的主体地位,鼓励自主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切实做好困难群体再就业,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全面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体面劳动。

完善最低工资稳步增长机制,加快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水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行业收入差距。全面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均等化程度,努力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帮、残有所助。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规范城乡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做好优抚安置工作,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落实国家促进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健身、老龄服务、信息等消费热点,发展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电视购物、邮购、信用消费、会展等新型消费业态,推进城乡消费结构升级。规范消费市场秩序,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与我市市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35.促进人民健康。加快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积极构建医疗机构分级治疗、双向转诊制度,推动形成城市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格局。健全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强药品监管和预警,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加强重大防疫控制,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以学校为重点抓好青少年体育,以乡镇为重点抓好农村体育,以社区为重点抓好城市体育工作。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学校体育场所免费向公众开放。

36.强化公共安全。加大公共安全投入,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完善安全生产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的责任,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机制,建立和完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加强气象、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的预测预报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健全国防动员组织体系,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围绕建设“平安永州”,完善治安管理和群防群控体系建设,坚决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政执法。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安全水平。

37.加强社会管理。加快社会管理模式转变,构建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的、共建共享的新模式。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切实解决劳动争议、医疗纠纷、土地征收、城市建设拆迁、司法公正等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防范和化解社会稳定风险。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功能。努力探索建立“社会管理社区化、社区管理社会化”的社区管理模式,广泛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全面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加快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务中心建设,全面推行村务公开。

38.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

围绕建设“法治永州”,加快法制化建设进程。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健全和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完善律师制度。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公民法治理念,提高公民法治素质。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加强诚信永州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抓好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大文明卫生城市创建力度,开展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十一、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二五”规划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推进和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9.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市、县(区)、乡镇党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提高驾驭全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抓好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建立健全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提高广大党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大力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努力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真正把优秀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40.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提高机关行政效能,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执行力。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大兴调查研究、为民解难之风。坚持做到务实、清廉、高效,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坚决制止“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大兴求真务实、扎实肯干之风。严防滋长一切奢靡之习,培育良好的生活作风,大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风。

4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度重视基层,服务基层,关心基层,努力解决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创新村级党组织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阵地的规划和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加强企业、社区、学校和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注重发现、培养和宣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的先进典型,扩大基层党建工作影响力,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4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深入开展廉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从政道德教育和作风纪律教育,不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创新反腐倡廉制度。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严格教育管理干部,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严惩违纪违法的腐败分子,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顽强拼搏,为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小康永州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家部委网站 -
- 市州政府网站-
- 省直单位网站 -
- 县区网站 -
- 市直部门网站 -
关于本网|联系我们|郑重声明|网站地图

主 办: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 办:永州市数据局(永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4311000024    版权所有: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9375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E-mail:yzcity@163.com    
联系电话:0746-8379670(受理网站建设维护,报错和不良信息举报等相关事宜)    

  • 湖南省人民
    政府网
  • 永州市人民
    政府网
  • 三湘e监督
  • 监督一点通
  • 无标题文档